儿童听力下降的 “隐形杀手”:分泌性中耳炎早发现指南

儿童听力下降的 “隐形杀手”:分泌性中耳炎早发现指南

郭杰 济源市中医院耳鼻喉科

“孩子最近说话总爱凑很近,看电视音量调得特别大,叫他好几声都没反应”—— 不少家长发现这类异常时,往往先怀疑孩子 “注意力不集中” 或 “故意不理人”,却很少联想到听力问题。事实上,一种名为 “分泌性中耳炎” 的疾病正悄悄偷走儿童的听力,它没有明显的耳痛、流脓等典型症状,却能长期潜伏在耳道内,导致听力渐进性下降,甚至影响语言发育和智力发展。作为儿童听力障碍的 “隐形杀手”,分泌性中耳炎的早期发现与干预至关重要,家长必须掌握科学的识别与应对方法。

一、藏在耳道里的 “积水陷阱”: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又称渗出性中耳炎,是儿童期最常见的中耳疾病之一,特指中耳腔内积聚了非化脓性液体(如浆液、黏液),却没有明显感染化脓表现的疾病。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 “剧烈耳痛、流脓” 不同,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十分隐匿,很多孩子直到听力下降明显时才被发现。

人的中耳腔与鼻腔后端通过一条名为 “咽鼓管” 的狭窄通道相连,咽鼓管就像中耳的 “通风管” 和 “排水管”,负责调节中耳腔内的压力,排出腔内的分泌物。儿童的咽鼓管具有 “短、宽、直” 的生理特点,且鼻腔、咽喉部的淋巴组织(如腺样体、扁桃体)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出现增生、肥大,这些因素都让儿童的咽鼓管更易堵塞。当咽鼓管被堵塞后,中耳腔内的空气逐渐被吸收,形成负压,外界的空气无法进入,黏膜就会渗出液体,积聚在中耳腔内,形成 “中耳积液”,进而引发分泌性中耳炎。

数据显示,约 80% 的儿童在 6 岁前至少患过一次分泌性中耳炎,2 岁以下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这与他们的生理结构特点、免疫系统尚未完善密切相关。若中耳积液长期不消退,会导致鼓膜活动受限,声音传导受阻,进而引发传导性听力下降。更值得警惕的是,长期听力障碍会影响儿童对语言信号的接收与理解,导致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清,甚至影响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二、高危诱因大盘点:哪些孩子更易 “中招”?

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高危诱因,能帮助家长针对性做好预防,降低孩子患病风险。

1. 上呼吸道感染是最主要的 “导火索”

感冒、鼻炎、鼻窦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是引发分泌性中耳炎的首要原因。儿童的鼻腔、咽喉部黏膜与咽鼓管黏膜相连,上呼吸道感染时,炎症会蔓延至咽鼓管,导致咽鼓管黏膜充血、水肿,进而堵塞管腔。同时,感染引发的分泌物增多,也会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诱发积液。临床数据显示,约 70% 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在发病前 1-2 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且反复感冒的孩子患病概率更高。

2. 腺样体、扁桃体肥大是 “隐形梗阻”

腺样体和扁桃体是儿童咽喉部的重要免疫器官,但如果出现过度增生、肥大,就会成为咽鼓管的 “绊脚石”。肥大的腺样体组织会直接压迫咽鼓管开口,导致管腔堵塞;扁桃体发炎时,炎症也会扩散至咽鼓管,影响其正常功能。研究发现,约 40% 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同时伴有腺样体肥大,这类孩子若不解决腺样体问题,中耳炎极易反复发作。

3. 过敏体质是 “潜在推手”

过敏体质的儿童更容易患上分泌性中耳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会导致鼻腔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这些分泌物不仅会堵塞咽鼓管,其含有的过敏介质还会刺激咽鼓管黏膜,加重堵塞。此外,过敏引发的鼻腔炎症会反复刺激腺样体,导致腺样体肥大,进一步增加中耳炎的发病风险。数据显示,过敏体质儿童的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比普通儿童高出 30% 以上。

4. 不良生活习惯与环境因素

一些日常习惯也可能诱发分泌性中耳炎。比如,给婴幼儿躺着喂奶时,乳汁容易通过咽鼓管反流进入中耳腔,引发感染和积液;长期处于二手烟环境中,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刺激孩子的呼吸道和咽鼓管黏膜,降低抵抗力,增加患病概率;此外,空气污染、气候骤变等环境因素也会刺激呼吸道,间接诱发中耳炎。

三、早期信号别忽视:孩子出现这些表现要警惕!

分泌性中耳炎的 “隐形” 特质让很多家长难以察觉,但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孩子身上的异常信号。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表现有所差异,家长需针对性识别。

1. 婴幼儿期(0-3 岁):哭闹、反应迟钝是主要信号

婴幼儿无法用语言表达不适,只能通过行为表现传递异常。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需高度警惕:

对声音反应迟钝,如叫名字无应答、听到巨响不惊吓;

睡眠中频繁哭闹、摇头,或用手频繁抓挠耳朵;

吃奶时吞咽困难、哭闹不止,或拒绝吃奶;

语言发育迟缓,如 1 岁还不会叫 “爸爸、妈妈”,2 岁语言表达仍不清晰。

2. 学龄前及学龄期(3-12 岁):听力异常、学习下降更明显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能表达自身感受,但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仍易被忽视。若孩子出现以下表现,家长需及时关注:

看电视、听故事时音量调得过高,或总爱凑到声源附近;

与人交流时频繁反问 “什么”“再说一遍”,或答非所问;

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容易走神,学习成绩突然下降;

偶尔抱怨耳朵 “闷闷的”“像塞了棉花”,但无明显疼痛。

3. 共性信号:这些表现贯穿各年龄段

除了年龄特异性表现,还有一些共性信号值得关注:

鼓膜内陷、浑浊:医生通过耳镜检查可发现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现浑浊、内陷状态,严重时可看到液平面;

平衡能力下降:中耳与内耳相通,中耳积液可能影响平衡功能,导致孩子走路不稳、容易摔跤;

耳鸣:部分孩子会抱怨耳朵里有 “嗡嗡声”“流水声”,但由于表述不清,往往被家长忽视。

四、科学应对:从检查确诊到治疗护理的全流程指南

一旦发现孩子有疑似症状,家长需立即采取行动,从检查确诊到治疗护理,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才能避免听力损伤加重。

(一)及时就医:这些检查必不可少

怀疑孩子患分泌性中耳炎时,应首先前往耳鼻喉科就诊,医生会通过以下检查明确诊断:

耳镜检查:这是最基础的检查方式,医生通过耳镜观察鼓膜的形态、颜色、活动度,判断是否存在内陷、积液等情况。

声导抗测试:通过检测中耳的压力和顺应性,判断咽鼓管功能是否正常,是诊断分泌性中耳炎的 “金标准”。正常儿童的声导抗图为 “A 型”,而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多表现为 “B 型”(平坦型)或 “C 型”(负压型)。

纯音测听:对于 3 岁以上能配合的孩子,纯音测听可明确听力下降的程度和类型,分泌性中耳炎多表现为轻度至中度传导性听力下降。

鼻内镜检查:若怀疑腺样体、扁桃体肥大或鼻部疾病是诱因,医生会进行鼻内镜检查,观察鼻腔、鼻咽部的情况。

(二)针对性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方案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需根据患儿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病程长短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

保守治疗(适用于病程短、症状轻的患儿)

观察等待:对于 2 岁以下、积液持续时间不足 3 个月、听力下降不明显的患儿,医生通常建议观察等待,因为部分患儿的中耳积液可自行吸收。期间需每 4-6 周复查一次,监测病情变化。

药物治疗:若伴有鼻炎、鼻窦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减轻鼻腔黏膜水肿,改善咽鼓管功能;若合并细菌感染,可短期使用抗生素;对于过敏体质患儿,需同时进行抗过敏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儿)

鼓膜切开术 + 鼓膜置管术:这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常用手术方式,医生通过手术切开鼓膜,排出中耳积液,然后植入鼓膜通气管,保持中耳腔与外界的通气,促进咽鼓管功能恢复。通气管通常在 6-12 个月后自行脱落,若未脱落可再次手术取出。

腺样体切除术 / 扁桃体切除术:若腺样体、扁桃体肥大是导致中耳炎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医生会建议进行腺样体或扁桃体切除手术,解除咽鼓管堵塞,降低复发风险。

(三)日常护理:做好这些预防复发

治疗后的日常护理对预防分泌性中耳炎复发至关重要,家长需注意以下几点: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根据天气变化及时给孩子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勤洗手、勤通风,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机会;按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增强免疫力。

纠正不良喂养习惯:给婴幼儿喂奶时应保持半坐位或斜抱姿势,避免躺着喂奶,防止乳汁反流进入中耳腔;喂奶后及时拍嗝,减少吐奶、溢奶。

保持鼻腔通畅:若孩子患有鼻炎、鼻窦炎,需及时治疗,避免分泌物堵塞咽鼓管;可定期用生理盐水给孩子冲洗鼻腔,清除鼻腔分泌物。

远离有害物质:避免孩子接触二手烟、油烟、粉尘等刺激性物质,减少呼吸道和咽鼓管黏膜的刺激;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干燥。

定期复查:治疗后需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查,监测听力恢复情况和中耳积液是否消退,若出现复发迹象及时干预。

五、常见误区警示:这些错误做法会耽误病情!

在应对分泌性中耳炎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因缺乏专业知识,容易陷入误区,延误孩子的治疗:

误区一:没有耳痛就不是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不同,大多没有明显耳痛,仅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闷等症状,家长不能以 “是否耳痛” 判断孩子是否患病。

误区二:自行用药能解决问题

部分家长发现孩子耳朵不适,就自行购买滴耳液使用,殊不知分泌性中耳炎无需使用滴耳液,盲目用药不仅无效,还可能延误病情。

误区三:积液吸收了就万事大吉

即使中耳积液自行吸收,若诱发因素(如腺样体肥大、过敏)未解决,中耳炎仍可能反复发作,需彻底清除诱因才能预防复发。

误区四:手术治疗有风险,能不做就不做

鼓膜置管术、腺样体切除术等是儿童耳鼻喉科的常规手术,技术成熟、风险较低。若保守治疗无效却拒绝手术,会导致听力长期受损,影响孩子的语言和智力发育,危害更大。

儿童的听力健康直接关系到其一生的成长,分泌性中耳炎虽隐蔽,但并非无迹可寻。家长只要掌握科学的识别方法,关注孩子的异常表现,及时就医排查,就能抓住最佳治疗时机,避免听力损伤。同时,做好日常预防与护理,减少诱发因素,才能让孩子远离这一听力 “隐形杀手”,守护清晰听力与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