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子异物感总不消?可能不只是咽炎,这些原因要排查

嗓子异物感总不消?可能不只是咽炎,这些原因要排查

郭杰 济源市中医院耳鼻喉科

“总觉得嗓子里卡了东西,咽不下去也咳不出来,喝水、清嗓子都没用”—— 这是很多人被嗓子异物感困扰时的共同感受。不少人第一反应是 “得了咽炎”,自行买些润喉糖或咽炎药服用,却发现症状反复迁延,始终不见好转。事实上,嗓子异物感的成因远比想象中复杂,除了常见的咽炎,还可能是咽喉局部病变、邻近器官疾病、全身系统性问题甚至心理因素在 “作祟”。若长期忽视,可能会延误潜在疾病的诊治,因此及时排查这些隐藏原因至关重要。

一、咽喉局部:不止咽炎,这些病变更需警惕

咽喉是呼吸与进食的 “共同通道”,长期暴露在空气污染物、食物刺激中,局部黏膜易出现损伤或病变,进而引发异物感。除了大家熟知的咽炎,以下几种局部问题更需重点关注。

慢性咽炎确实是导致嗓子异物感的 “常客”,但并非所有异物感都由它引起。慢性咽炎患者的咽喉黏膜长期处于充血、水肿状态,黏膜下淋巴滤泡增生,会对神经末梢产生持续刺激,让人感觉咽喉有 “堵物”。不过,这类异物感通常伴随咽干、咽痒、晨起恶心等症状,且在感冒、熬夜或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后会加重,通过规范的抗炎、润喉治疗后多能缓解。

比咽炎更需警惕的是咽喉部良性增生与囊肿。咽喉壁淋巴滤泡过度增生是临床常见诱因,当增生的滤泡融合成较大团块时,会直接压迫咽喉黏膜,产生明显的异物感,这种情况在长期用嗓过度的教师、主播等人群中尤为高发。此外,扁桃体囊肿、会厌囊肿也可能导致异物感,囊肿较小时症状不明显,但随着体积增大,会逐渐占据咽喉空间,不仅引发异物感,还可能在吞咽时出现梗阻感,严重时甚至影响呼吸。

更危险的是咽喉部恶性肿瘤,这是导致长期异物感最需警惕的原因。早期喉癌、下咽癌等恶性肿瘤症状隐匿,仅表现为轻微的咽喉异物感,容易被误认为是咽炎而延误治疗。随着病情进展,患者还会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痰中带血等症状。尤其对于长期吸烟、饮酒、有家族癌症病史的人群,若咽喉异物感持续超过 1 个月且治疗无好转,必须及时进行喉镜检查,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

二、邻近器官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问题易被忽视

咽喉与鼻腔、鼻窦、食管、甲状腺等器官紧密相连,这些邻近器官的病变会通过神经反射或直接压迫等方式,引发咽喉异物感,这类情况往往因症状 “不典型” 而被忽视。

鼻部与鼻窦疾病是常见的 “隐形诱因”。慢性鼻炎、鼻窦炎患者会出现长期鼻塞、流涕症状,鼻腔内的分泌物会顺着鼻后孔流入咽喉部,形成 “鼻后滴漏综合征”。这些分泌物持续刺激咽喉黏膜,会导致黏膜慢性炎症,进而产生异物感。此外,鼻中隔偏曲会导致鼻腔通气不畅,患者长期用口呼吸,干燥的空气直接刺激咽喉,也会引发异物感。很多患者只关注鼻部症状,却不知道嗓子不适的根源在鼻腔,若仅治疗咽喉而忽视鼻部疾病,异物感自然难以消除。

胃食管反流病也是导致咽喉异物感的重要原因,且容易被误诊。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能防止胃内容物反流,但当括约肌功能受损时,胃酸、胃蛋白酶等胃内容物会反流至食管甚至咽喉部。胃酸的强刺激性会灼伤咽喉黏膜,引发 “反流性咽喉炎”,患者除了有咽喉异物感,还可能伴随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但部分患者仅表现为单纯的咽喉不适,极易被当作普通咽炎治疗。临床数据显示,约 30% 的咽喉异物感患者最终被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这类患者只有通过抑制胃酸、改善反流才能缓解症状。

甲状腺疾病也可能 “牵连” 咽喉。甲状腺位于颈部前方,与咽喉紧密相邻,当甲状腺出现肿大(如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等)时,会直接压迫咽喉部组织和神经,导致异物感。这种异物感通常在吞咽或转动颈部时更为明显,部分患者还会伴随颈部肿胀、声音嘶哑等症状。由于甲状腺疾病的症状多集中在颈部,患者若不进行甲状腺超声等相关检查,很难发现病因。

此外,扁桃体结石也是容易被忽视的诱因。扁桃体隐窝内的细菌、食物残渣等长期堆积,会形成质地较硬的结石,结石刺激扁桃体及咽喉黏膜,会引发异物感、口臭等症状。较小的扁桃体结石可能随吞咽排出,但较大的结石会长期嵌顿在隐窝内,需通过专业手段取出才能缓解症状。

三、全身疾病与心理因素:“内外夹击” 引发不适

除了局部和邻近器官的问题,一些全身系统性疾病以及心理因素也会导致咽喉异物感,这类情况往往需要结合全身症状综合判断。

全身系统性疾病中,糖尿病、贫血、干燥综合征等较为常见。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影响咽喉部神经的感觉功能,进而产生异物感;贫血患者因血红蛋白含量不足,咽喉黏膜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会出现黏膜干燥、萎缩,引发异物感;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导致唾液腺等外分泌腺功能下降,唾液分泌减少,咽喉失去湿润和润滑,从而出现异物感、咽干等症状。这些疾病引发的异物感通常伴随全身症状,如糖尿病患者的多饮、多尿,贫血患者的乏力、面色苍白,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眼干、口干等,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不难确诊。

心理因素在咽喉异物感的发生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临床上将这类情况称为 “咽异感症” 或 “梅核气”。现代人群生活压力大,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中,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咽喉部肌肉紧张,进而产生异物感。这类患者的异物感通常在情绪波动时加重,而在注意力转移后减轻,且各项检查均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由于对心理因素的忽视,很多患者辗转多个科室治疗却收效甚微,最终通过心理疏导、情绪调节及抗焦虑、抑郁治疗后,症状才得以缓解。

四、科学应对:从排查到护理,全方位改善不适

面对持续不消的嗓子异物感,盲目用药或忽视拖延都不可取,科学的做法是先明确病因,再针对性治疗,同时做好日常护理。

第一步:及时就医排查病因。若咽喉异物感持续超过 2 周且无明显缓解,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问诊(如症状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生活习惯等)和相关检查(如喉镜、鼻内镜、甲状腺超声、胃镜、血糖、血常规等),逐一排除咽喉局部病变、邻近器官疾病、全身系统性疾病等器质性问题。若所有检查均无异常,则需考虑心理因素,必要时咨询心理医生。

第二步:针对性治疗原发病。病因明确后,需根据不同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慢性咽炎患者可通过服用咽炎片、含服润喉糖、雾化吸入等方式缓解症状;咽喉部良性增生或囊肿较大时,需进行手术切除;恶性肿瘤患者则需根据病情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鼻部疾病患者需通过鼻腔冲洗、使用鼻用激素等治疗鼻后滴漏;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需服用抑酸药、促胃动力药,并调整饮食习惯;甲状腺疾病患者需根据病因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全身疾病患者需积极控制原发病;心理因素导致的咽异感症则需进行心理干预和情绪调节。

第三步:做好日常护理预防复发。在治疗的同时,日常护理也不可或缺:保持咽喉湿润,多喝水,避免长期用口呼吸;远离烟酒、辛辣刺激、过烫的食物,减少咽喉黏膜刺激;养成良好的用嗓习惯,避免过度用嗓;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粉尘、烟雾等污染物;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增强身体免疫力;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

总之,嗓子异物感并非小问题,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疾病。当异物感长期不消时,切勿简单归咎于咽炎而自行用药,应及时就医排查,明确病因后再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做好日常护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咽喉不适,守护咽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