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疾控预警看药房选药:季节性传染病防治用药指南

从疾控预警看药房选药:季节性传染病防治用药指南

赵秀琴 确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每到季节交替之际,疾控中心发布的传染病预警总能牵动大众神经。从春季的流感、手足口病,到夏季的细菌性痢疾、登革热,再到秋冬的支原体肺炎、诺如病毒感染,不同季节的传染病各有特点,用药选择也暗藏门道。很多人面对药房货架上琳琅满目的药品无从下手,甚至盲目跟风购药。其实,读懂疾控预警信号,掌握科学选药逻辑,才能让防治用药真正发挥作用。本文结合疾控预警核心信息,为你梳理全季节传染病防治用药指南。

一、先读懂:疾控预警里的用药 “密码”

疾控中心发布的传染病预警绝非简单的 “风险提示”,其中的流行病原体、易感人群、症状特点等信息,正是药房选药的核心依据。解读预警需抓住三个关键维度:

(一)明确病原体类型:对症选药的核心前提

预警中 “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 的分类直接决定用药方向。例如 2024 年秋季多地疾控预警 “流感病毒活跃”,提示需备好抗病毒药物;而夏季 “细菌性痢疾高发” 则指向抗生素类药物。需特别注意: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盲目用药反而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增加耐药风险。

(二)锁定易感人群:用药需精准匹配生理特点

预警中 “儿童高发”“老年人易感” 等表述提示用药需兼顾特殊人群耐受性。儿童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应选择儿童专用剂型(如颗粒剂、口服溶液)并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需避开与慢性病药物有相互作用的药品,例如患高血压的流感患者应慎用含伪麻黄碱的复方感冒药。

(三)关注症状重点:按需选择对症药物

预警中 “发热伴咽痛”“呕吐腹泻” 等症状描述,可帮助锁定核心对症药物。以诺如病毒感染预警为例,“呕吐腹泻” 提示需备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而非盲目使用止泻药 —— 强制止泻可能导致毒素滞留体内,加重病情。

二、按季拆解:疾控高频预警传染病用药指南

不同季节的气候条件决定了传染病的流行规律,结合近年疾控预警数据,以下为分季节核心传染病的药房选药方案。

(一)春季(3-5 月):流感、手足口病为主战场

春季气温回升且昼夜温差大,呼吸道与肠道传染病双重高发,疾控预警中流感和手足口病常年位列榜首。

1. 流行性感冒:抗病毒 + 对症缓解双管齐下

核心用药逻辑: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发病 48 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可显著缩短病程。疾控预警常提示 “甲型 H1N1、H3N2 亚型活跃”,此时可选择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推荐药品:

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成人 / 儿童剂型均有,儿童需按体重给药:1 岁以下每次 3mg/kg,每日 2 次)、扎那米韦(适合成人及 7 岁以上儿童,吸入给药,避免口服对胃肠道刺激)。

对症药物:发热超过 38.5℃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成人每次 300-600mg,儿童每次 10-15mg/kg)或布洛芬(成人每次 200-400mg,儿童每次 5-10mg/kg),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禁用于 12 岁以下儿童)。咽痛明显者可搭配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缓解黏膜充血。

选药禁忌:孕妇患流感首选奥司他韦(FDA 妊娠安全等级 C 级,权衡利弊后可用),禁用金刚烷胺类药物(可能影响胎儿发育)。

2. 手足口病:对症支持 + 预防并发症

核心用药逻辑:由肠道病毒(柯萨奇 A16 型、EV71 型为主)引起,无特效抗病毒药,用药以缓解症状、预防脱水和脑炎等并发症为主。疾控预警常提示 “5 岁以下儿童高发”,需重点关注儿童用药安全性。

推荐药品:

局部护理:口腔疱疹可使用康复新液(促进黏膜修复)或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缓解疼痛),手足皮疹可涂炉甘石洗剂(收敛止痒,避免抓挠继发感染)。

全身症状:发热处理同流感,需注意儿童体温易骤升,可配合物理降温。出现呕吐腹泻时,立即使用口服补液盐 Ⅲ(按说明书冲调,少量多次饮用,预防脱水)。

重点提示:疾控预警若提及 “EV71 型病毒流行”,需警惕重症风险,若儿童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等症状,立即就医,不可仅依赖药房购药。

(二)夏季(6-8 月):细菌性痢疾、登革热成主要威胁

夏季高温潮湿,病原体易滋生,消化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进入高发期,疾控预警中细菌性痢疾和登革热最为典型。

1. 细菌性痢疾:抗生素 + 肠道调节联合用药

核心用药逻辑: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疾控预警常提示 “食用生冷食物易诱发”,用药需以抗生素杀灭细菌,同时调节肠道功能。

推荐药品:

抗生素:首选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成人每次 500mg,每日 1 次),但 18 岁以下儿童禁用,可换用头孢曲松(儿童每日 50-100mg/kg,静脉滴注,需医生处方)。用药前最好留取粪便标本做药敏试验,避免耐药菌株感染。

对症用药:腹泻频繁者可使用蒙脱石散(成人每次 3g,儿童每次 1g,空腹服用,吸附毒素并保护肠黏膜),但不可与抗生素同服(间隔 2 小时以上,避免影响药效)。肠道菌群失调者可搭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冷藏保存,调节菌群平衡)。

选药提醒:避免使用洛哌丁胺等强效止泻药,可能导致 “闭门留寇”,加重中毒症状。

2. 登革热:对症治疗 + 警惕出血风险

核心用药逻辑:由登革病毒经伊蚊传播引起,疾控预警常提示 “雨季蚊虫密度高,风险升高”,无特效抗病毒药,用药以退热、止痛、预防出血为主。

推荐药品:

退热止痛:首选对乙酰氨基酚,禁用阿司匹林和布洛芬(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登革热患者常伴血小板降低)。成人每次 500mg,每日不超过 2g。

辅助治疗: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症状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维生素 C(促进血管修复)和止血敏(增强血小板功能),不可自行购药使用抗凝药物。

关键禁忌:登革热与流感症状相似,若疾控预警提示本地有登革热病例,出现发热伴肌肉酸痛时,切勿盲目使用含解热镇痛成分的复方感冒药,需先就医明确诊断。

(三)秋冬(9 - 次年 2 月):支原体肺炎、诺如病毒高发

秋冬季节气温骤降,室内活动增多,呼吸道和诺如病毒感染进入高发期,2023-2024 年秋冬疾控预警中 “支原体肺炎流行” 曾引发广泛关注。

1. 肺炎支原体肺炎:精准选用抗菌药物

核心用药逻辑:由肺炎支原体(非细菌非病毒)引起,疾控预警常提示 “学龄儿童高发”,需使用能抑制支原体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

推荐药品:

儿童用药:首选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每日 10mg/kg,连服 3 天停药 4 天为一疗程),若出现耐药(如发热持续不退),可换用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8 岁以上儿童可用,每日 2mg/kg,分 2 次服用)。

成人用药:可选择左氧氟沙星(每次 500mg,每日 1 次)或莫西沙星(每次 400mg,每日 1 次),疗程 7-14 天。

选药误区:避免使用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和头孢类药物(如头孢克肟),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此类药物对其无效。

2. 诺如病毒感染:补水优先,慎用止泻药

核心用药逻辑:传染性极强的肠道病毒,疾控预警常提示 “学校、托幼机构易暴发”,用药以预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为核心。

推荐药品:

核心药物:口服补液盐 Ⅲ(成人每次 1 袋冲调 250ml 温水,儿童按体重计算:每次 50ml/kg,4 小时内喝完),这是预防脱水的 “黄金药物”,比静脉输液更易操作。

对症药物:呕吐严重者可短期使用维生素 B6(成人每次 10mg,儿童每次 5mg,缓解胃肠道痉挛),腹泻者可使用蒙脱石散,但不可长期服用(避免便秘)。

特别提示:诺如病毒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 3 天左右可自愈,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药房购药应以补液和对症为主。

三、通用原则:疾控专家认可的药房选药 “三要素”

无论应对哪种季节性传染病,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才能确保用药安全有效,避免走入误区。

(一)优先核对 “预警 - 药品” 匹配度

选药前再次对照疾控预警:明确病原体是病毒还是细菌,避免 “病毒感染用抗生素” 的错误;确认自身是否属于易感人群,例如儿童需排除成人剂型,老年人需咨询药师药物相互作用。例如疾控预警提示 “流感病毒流行”,若货架上的 “感冒药” 不含抗病毒成分,仅能缓解症状,无法缩短病程。

(二)严格遵循 “剂量 - 疗程” 规范

药品疗效与风险的关键在于剂量和疗程。儿童用药需按 “体重计算” 而非 “年龄估算”,例如阿奇霉素儿童剂量若按年龄给药,可能导致婴幼儿剂量不足、学龄儿童剂量超标。疗程需足量足时,例如细菌性痢疾抗生素需服用 5-7 天,不可因症状缓解擅自停药,否则易导致复发和耐药。

(三)警惕 “复方药” 成分重叠风险

药房中复方感冒药(如氨酚伪麻美芬片)、复方止泻药(如复方黄连素片)等含多种成分,易发生重复用药。例如同时服用 “氨酚黄那敏颗粒” 和 “对乙酰氨基酚片”,会导致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成人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4g),可能引发肝损伤。选药时需仔细阅读说明书,核对成分表。

四、常见误区:这些选药行为正在踩 “雷”

误区 1:疾控预警提示风险,提前囤药更安心

真相:多数传染病用药有保质期(如口服补液盐 Ⅲ 保质期 2 年,开封后需立即使用),且药物需对症使用。例如囤大量奥司他韦,若未感染流感,药物过期浪费;若感染其他病毒,用药无效。建议根据预警备 1-2 种核心药物即可,无需大量囤积。

误区 2:中成药副作用小,可随意搭配西药

真相:中成药并非 “无副作用”,且部分成分可能与西药发生相互作用。例如治疗流感的 “连花清瘟胶囊” 含麻黄碱,与降压药同服可能影响血压控制;“板蓝根颗粒” 性寒,脾胃虚寒者长期服用易腹泻。中成药需在药师指导下与西药联用,间隔至少 1 小时。

误区 3:症状加重时,自行加量或换药

真相:症状加重可能提示病情进展(如流感发展为肺炎),自行加量会增加药物毒性(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致肝损伤),频繁换药易导致耐药。正确做法是:用药 2-3 天症状无缓解,立即就医,而非调整用药方案。

五、结语

疾控预警是季节性传染病防治的 “风向标”,而科学选药则是守护健康的 “第一道防线”。从解读预警中的病原体类型、易感人群、症状特点,到按季节精准选择药物,再到遵循剂量规范、避开用药误区,每一步都离不开理性判断。

记住:药房选药不是 “跟风囤药”,而是 “对症选药”;不是 “越多越好”,而是 “精准有效”。在疾控预警的指引下,掌握科学选药技巧,搭配良好的个人防护(如戴口罩、勤洗手、接种疫苗),才能真正远离季节性传染病的威胁,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