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异常别忽视!心律失常的自我识别与应急处理
心跳异常别忽视!心律失常的自我识别与应急处理
庞允 驻马店市第二中医院内科
“咚咚咚……” 心脏的规律跳动是生命的节律,正常成年人每分钟心跳 60-100 次,节律均匀且强弱适中。但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心跳突然 “乱了节拍” 的经历:有时是莫名的心慌、心跳加速,像揣了只小兔子;有时是心跳变慢、漏跳,感觉胸口发闷;还有时是心跳忽快忽慢,让人坐立难安。这些看似偶然的 “心跳异常”,很可能是心律失常的信号。
心律失常并非中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因熬夜、压力大、喝咖啡过量等也可能中招。它既可能是良性的生理反应,也可能是心脏疾病的预警,若忽视严重类型的心律失常,可能引发晕厥、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因此,学会自我识别心律失常的信号,掌握科学的应急处理方法,对守护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一、认清心律失常:心脏的 “节拍紊乱”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活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发生异常,简单说就是心脏 “跳得太快、太慢、或跳得没规律”。我们的心脏之所以能规律跳动,全靠一套精密的 “电传导系统”—— 窦房结是心脏的 “司令部”,负责发出电信号,信号通过房室结、希氏束等传导通路传递到心肌,引发心肌收缩,形成一次心跳。当这套系统出现 “故障”,就会导致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种类繁多,按心跳速度可分为三类:一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心跳>100 次 / 分)、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跳可达 150-250 次 / 分)、房颤等;二是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心跳<60 次 / 分)、房室传导阻滞等;三是心律不齐,如早搏(心跳提前出现,之后有较长间歇)。
多数心律失常在早期症状轻微,容易被忽视,但长期发展会悄悄损伤心脏功能。快速性心律失常会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会使心脏泵血不足,引发头晕、乏力、晕厥;房颤则会导致心房内血液淤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脑梗塞,风险极高。更需警惕的是,部分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颤)发作突然,若不及时抢救,几分钟内就可能危及生命。
心律失常的成因复杂,既与心脏本身的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有关,也受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影响。熬夜、吸烟酗酒、过量饮用咖啡或浓茶、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某些药物副作用等,都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因此,识别与应对心律失常需要结合病因精准施策。
二、自我识别:捕捉心律失常的 “蛛丝马迹”
心律失常的早期识别是及时干预的关键。由于多数人没有专业的医疗设备,只能通过症状观察、脉搏触摸、生活诱因排查三种方式进行初步判断。
(一)症状观察:警惕 “非典型信号”
心律失常的症状因人而异,除了典型的 “心慌”“心悸”(感觉心跳有力、过快、过慢或不规则),还可能伴随多种 “非典型症状”,需重点关注:
胸闷胸痛:心跳异常时,心肌供血可能受影响,出现胸部压迫感、隐痛或刺痛,尤其在活动后加重。
头晕乏力:心脏泵血不足导致脑部供血缺氧,表现为头晕、眼前发黑(黑矇)、全身乏力、肢体发软。
呼吸困难:心跳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肺部血液灌注,引发气短、呼吸急促,严重时甚至无法平卧。
晕厥抽搐:这是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信号,因大脑突然缺血导致短暂意识丧失,甚至伴随抽搐,需立即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心律失常(如早期房颤)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因此定期体检(尤其是心电图检查)对早期筛查至关重要。
(二)脉搏触摸:简单易行的 “自测方法”
触摸脉搏是最便捷的自我监测方式,通过感受脉搏的频率、节律和强弱,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具体方法如下:
体位准备:安静休息 5-10 分钟,避免运动、情绪激动后立即测量,可采取坐位或卧位,手臂自然放松。
触摸位置:常用桡动脉(手腕外侧,拇指下方)或颈动脉(颈部气管两侧,喉结旁开 1-2 厘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轻轻按压,避免用拇指(拇指自身有脉搏,易混淆)。
观察指标:
频率:计数 1 分钟内的脉搏次数,正常为 60-100 次 / 分,<60 次为心动过缓,>100 次为心动过速。
节律:正常脉搏节律均匀,间隔时间相等;若出现 “漏跳”“跳得忽快忽慢”“强弱不一”,可能是早搏、房颤等心律失常。
强弱:正常脉搏强弱适中、搏动有力;若脉搏微弱、搏动无力,可能伴随心脏功能下降。
建议每天固定时间(如晨起后、睡前)测量脉搏,记录变化情况,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
(三)诱因排查:找到 “触发开关”
多数良性心律失常与生活诱因密切相关,排查诱因有助于初步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短期诱因:若在熬夜、加班、大量饮用咖啡 / 浓茶、吸烟酗酒、情绪激动后出现心跳异常,且休息后可缓解,多为生理性心律失常。
长期诱因:若心跳异常频繁发作,且伴随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或有心脏病家族史,可能是病理性心律失常,需及时就医。
特殊场景:运动后心跳加快是正常反应,但若运动中突然出现心跳紊乱、胸闷胸痛,需立即停止运动并排查病因;服用某些药物(如感冒药、平喘药)后出现心跳异常,可能是药物副作用,需咨询医生调整用药。
三、应急处理:不同场景下的 “救命指南”
心律失常发作时,正确的应急处理能有效缓解症状、降低风险。但需注意,应急处理不能替代专业治疗,症状缓解后仍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一)良性心律失常:居家 “自我缓解法”
对于偶发的、由明确诱因引起的良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偶发早搏),可通过以下方法自行缓解:
立即休息:停止正在进行的运动、工作或情绪激动的活动,找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保持头部稍低、双腿略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心脏。
调整呼吸:采用 “深呼吸法”—— 用鼻子缓慢吸气 4 秒,使腹部鼓起,再用嘴巴缓慢呼气 6-8 秒,重复 5-10 次,可放松交感神经,缓解心跳过快。
刺激迷走神经:适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心跳突然加快至 150 次 / 分以上,节律整齐),可尝试:
用手指刺激咽喉部,引发恶心反射;
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呼气;
用冷水洗脸,刺激面部神经。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若因大量出汗、腹泻导致电解质紊乱诱发心律失常,可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补充钠、钾等电解质。
(二)危险心律失常:紧急 “就医预警信号”
出现以下情况时,可能是恶性心律失常发作,需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等待专业救援:
心跳异常伴随晕厥、抽搐、意识模糊;
胸闷胸痛持续超过 15 分钟,服用硝酸甘油后无缓解;
呼吸困难严重,无法平卧,口唇发紫;
脉搏微弱或触摸不到,血压下降(出现头晕、四肢冰凉)。
在等待急救期间,可采取以下辅助措施:
若患者意识清醒,让其保持平卧位,解开衣领和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
若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 + 人工呼吸),直至急救人员到达;
若家中备有除颤仪(AED),可按照说明书操作进行体外除颤,为抢救争取时间。
(三)药物应急:遵医嘱 “规范用药”
部分确诊心律失常的患者,医生会开具应急药物(如普罗帕酮、美托洛尔等),需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明确适应症:仅在医生判断的特定心律失常发作时用药,不可自行扩大用药范围;
掌握剂量与用法:牢记药物的服用剂量、时间和方法(如舌下含服或口服),不可随意增减剂量;
警惕副作用:用药后若出现头晕、乏力、皮疹等不适,需及时告知医生。
(四)就医提示:这些情况 “必须就诊”
即使心律失常症状缓解,出现以下情况也需尽快就医:
心跳异常频繁发作(每周超过 3 次);
症状持续时间延长,缓解难度加大;
伴随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患者出现心跳异常;
老年人、孕妇、儿童出现任何明显的心跳异常。
就医时需向医生详细说明:发作时间、频率、持续时长、伴随症状、诱发因素、自行处理方法及效果,以便医生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明确诊断。
四、预防为先:守护心脏 “节律” 的日常法则
心律失常的管理核心在于 “预防”,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可显著降低发作风险。
(一)养成 “护心” 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每晚 7-8 小时睡眠,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维持电传导系统稳定。
健康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浓茶、酒精,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如鱼类、豆类),保持肠道通畅,避免便秘时腹压增加诱发心律失常。
适度运动: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中等强度运动,每周 3-5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避免剧烈运动或运动过量。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酒精会直接刺激心脏电传导系统,两者均是心律失常的重要诱因,需严格戒除。
管理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通过听音乐、冥想、社交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长期焦虑、抑郁或情绪大起大落。
(二)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基础疾病是心律失常的重要诱因,需积极治疗并控制达标:
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遵医嘱服药;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易引发心动过速,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易引发心动过缓,需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
积极治疗心肌炎、心肌病等心脏疾病,避免病情进展诱发心律失常。
(三)定期体检与监测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常规体检,包括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有心律失常家族史、基础疾病的人群,需每 3-6 个月复查一次,必要时佩戴动态心电图(Holter),连续 24 小时监测心跳变化,捕捉隐匿性心律失常。
五、总结:心跳 “维稳”,从 “识别” 到 “预防”
心跳是生命的节律,心律失常就像心脏的 “节拍紊乱”,既可能是轻微的 “小插曲”,也可能是致命的 “警报”。忽视它,可能错失疾病干预的最佳时机;过度恐慌,又可能导致盲目治疗。
真正的心脏健康管理,始于 “自我识别”—— 通过观察症状、触摸脉搏、排查诱因,捕捉心律失常的早期信号;依托 “科学应急”—— 良性发作自行缓解,危险情况立即就医,规范使用应急药物;终于 “日常预防”—— 养成护心习惯,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监测。
记住,心律失常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学会 “读懂” 心脏的信号,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就能守护好生命的节律,让心脏健康跳动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