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 = 要手术?脊柱外科医生辟谣:80% 的人靠这 3 种保守治疗就能好

腰椎间盘突出 = 要手术?脊柱外科医生辟谣:80% 的人靠这 3 种保守治疗就能好

王晓刚 濮阳市人民医院 脊柱外科

“医生,我查出腰椎间盘突出了,是不是必须开刀啊?” 在脊柱外科门诊,这句话几乎每天都会响起。打开体检报告上 “腰椎间盘突出” 的诊断,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 “完了,得做手术”,甚至有人因为害怕开刀而不敢就医,硬生生把轻症拖成了难题。但脊柱外科医生要明确告诉大家: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临床上 80% 以上的患者,通过规范的保守治疗就能有效缓解症状,回归正常生活。

一、先破谣:这 3 个 “手术误区” 害了不少人

要搞懂为什么大多人不用手术,首先得打破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认知偏差。门诊中最常见的 3 个误区,恰恰是让患者陷入恐慌的根源:

误区一:“突出” 就等于 “要手术”。很多人把 “腰椎间盘突出” 和 “腰椎间盘突出症” 画了等号,其实二者完全不同。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影像学表现,就像人老了会长白头发,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退化变薄、轻微突出很常见,很多人做 CT 时都会发现,但只要没有压迫神经、没有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就不算 “症”,更不需要手术。只有当突出的椎间盘压迫到神经根,引发了腰腿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时,才需要治疗。

误区二:“突出越大,越要手术”。手术与否从来不看突出大小,而是看 “症状是否严重”“神经是否受压”。我曾接诊过一位患者,CT 显示椎间盘突出快到椎管中央了,但他只是偶尔腰酸,没有下肢麻木,通过卧床休息和理疗就缓解了;反观另一位年轻患者,突出物不大,却因为压迫到了关键神经,出现了足下垂(脚尖抬不起来),这种情况反而需要紧急手术。

误区三:“保守治疗没效果,迟早要开刀”。确实有部分患者保守治疗后症状反复,但这大多是因为治疗不规范 —— 要么没坚持够时间,要么选错了方法。临床上,只要在发病 1-3 个月内开始规范保守治疗,90% 的轻症患者都能控制住症状,只有不到 20% 的患者因为神经压迫严重、保守治疗无效才需要手术。

二、搞清楚:为什么 80% 的人不用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核心,是 “解除神经压迫、缓解炎症疼痛”,而手术只是解除压迫的手段之一,并非唯一选择。之所以大多数人能靠保守治疗好转,关键在于身体有 “自我调节能力”,而保守治疗能帮身体 “搭把手”:

从发病机制来看,腰椎间盘突出引发的疼痛,一方面是突出物直接压迫神经,另一方面是突出物刺激周围组织产生炎症,炎症才是导致疼痛的 “主要推手”。保守治疗虽然不能让已经突出的椎间盘 “缩回去”,但能通过消炎、消肿、放松肌肉,减轻对神经的刺激,从而缓解症状。就像被石头压住的小草,虽然石头没挪走,但只要清理掉周围的泥土(炎症)、让土壤松快些(放松肌肉),小草依然能重新生长。

从病情特点来看,大多数患者的突出是 “包容性突出”,也就是椎间盘的外层纤维环还没破裂,突出物没有完全掉出来。这种情况下,通过卧床休息减少脊柱压力、通过理疗促进局部循环,突出物有可能逐渐回纳,即使不回纳,只要炎症消退,症状也能明显改善。只有当纤维环破裂、突出物游离出来(游离型突出),或者压迫神经导致了肌肉无力、大小便障碍等严重症状时,才需要手术把突出物取出来。

三、划重点:3 种核心保守治疗,对症用才有效

保守治疗不是 “随便贴膏药、按摩”,而是有明确目标的综合方案。临床上最有效的 3 种方法,需要根据症状轻重搭配使用,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一)药物治疗:快速 “消炎止痛”,为康复打基础

药物是缓解急性疼痛的 “主力军”,主要解决 “疼得睡不着、动不了” 的问题,常见的有两类:

一类是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布洛芬、塞来昔布等,这是治疗的首选药物。很多人觉得 “止痛药治标不治本”,但其实这类药不仅能止痛,更能消除神经根的炎症,从根源上缓解不适。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药要在饭后吃,有胃溃疡、哮喘的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用,避免长期服用(一般不超过 2 周)。

另一类是肌肉松弛剂,比如乙哌立松,适合那些因为疼痛导致腰背部肌肉僵硬、痉挛的患者。肌肉放松了,脊柱的压力会减轻,神经压迫也会随之缓解。如果伴有下肢麻木,医生可能还会加用营养神经的药物,比如甲钴胺,帮助受损的神经修复。

提醒:药物必须遵医嘱使用,千万别自己网购 “特效药”,很多偏方里含有激素,短期有效但长期用会导致骨质疏松、血糖升高,反而加重病情。

(二)物理治疗:疏通循环,帮肌肉 “松绑”

物理治疗是保守治疗的 “核心环节”,能通过外力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和肌肉紧张,常见的有效方法有 3 种:

牵引治疗:通过专业仪器对腰部进行牵引,拉开椎间隙,增加椎间盘周围的空间,让突出物有 “回纳” 的可能,同时减轻对神经的压迫。但牵引不是人人能用,比如腰椎不稳、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就不适合,必须由医生评估后操作。

理疗(电疗、热疗):低频脉冲电疗能刺激神经肌肉,缓解麻木无力;超声波治疗能深入组织消炎;热疗(如红外线、热敷)则能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急性疼痛期(发病 1 周内)建议先冷敷消炎,1 周后再热敷,避免急性期热敷加重水肿。

手法按摩:这里说的是正规医院的 “轻柔按摩”,主要放松腰背部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要警惕街边按摩店的 “重手法复位”,很多患者本来只是轻微突出,被用力按压后反而导致纤维环破裂,突出加重,甚至出现神经损伤。

(三)运动康复:增强肌肉,给脊柱 “搭支架”

如果说药物和理疗是 “应急处理”,那运动康复就是 “长久保护”。腰背部肌肉就像脊柱的 “保护伞”,肌肉有力了,能稳定脊柱、减轻椎间盘的压力,从根本上预防复发。但运动要选对方法,不然反而伤腰:

推荐必做的 3 个动作:

小燕飞(改良版):趴在床上,手臂放在身体两侧,双腿伸直,慢慢抬起上半身和双腿,离开床面 5-10 厘米,保持 3 秒后放下,每次 10 组。注意不要过度抬头、用力过猛,适合症状缓解后的恢复期练习。

臀桥:平躺在床上,双腿屈膝,双脚踩床,臀部慢慢抬起,让身体呈一条直线,保持 3 秒后放下,每次 15 组。这个动作能增强核心肌群和臀肌力量,减轻腰部负担,适合所有恢复期患者。

平板支撑:俯卧,用前臂和脚尖支撑身体,保持身体呈直线,不要塌腰或撅屁股,每次坚持 30 秒,逐渐增加到 1 分钟。能全面增强核心肌群,提高脊柱稳定性。

禁忌的 3 个动作:急性期别做弯腰、扭腰动作,比如弯腰捡东西、做仰卧起坐(会加重腰椎压力)、搬重物,这些动作会让突出物进一步压迫神经。

四、记准线:出现这 4 种情况,必须考虑手术

虽然大多数人不用手术,但也不是所有患者都能靠保守治疗解决问题。如果出现以下 4 种情况,别犹豫,及时手术才能避免神经永久性损伤:

保守治疗无效:规范的保守治疗(药物 + 理疗 + 运动)坚持了 3 个月,腰腿疼痛、麻木的症状不仅没缓解,反而加重,影响正常走路、睡觉。

出现神经损伤症状:比如下肢无力(走路踮脚困难、爬楼梯费劲)、肌肉萎缩(小腿变细),或者出现 “马尾综合征”—— 大小便失禁、会阴部麻木,这种情况属于急症,必须在 48 小时内手术,否则神经损伤可能无法恢复。

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症状反复出现,一年发作 3 次以上,每次都要卧床休息,无法正常工作、照顾家庭。

影像学显示严重压迫:CT 或 MRI 显示椎间盘突出严重,压迫到了脊髓或神经根,且与症状完全对应,保守治疗很难缓解。

需要强调的是,现在的腰椎手术已经很成熟,比如椎间孔镜手术,只需要在腰部开一个 0.5 厘米的小孔,就能把突出物取出来,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完全不用像以前那样 “躺半年”。  要让保守治疗效果最大化,必须记住 3 个原则,这也是很多患者治疗失败的 “关键原因”:

早干预:发病后别硬扛,最好在 1 周内就医,此时炎症轻、神经压迫不严重,保守治疗效果最好。拖得越久,神经损伤越可能不可逆。

够疗程:保守治疗不是 “疼了就治,不疼就停”,即使症状缓解了,也要坚持运动康复 3-6 个月,把腰背部肌肉练结实,不然很容易复发。

改习惯:治疗期间一定要改掉伤腰的坏习惯 —— 久坐 1 小时必须起身活动 5 分钟,开车时在腰部垫个靠垫,睡觉选中等硬度的床垫,搬重物时先蹲下、用腿发力,别直接弯腰。这些习惯比吃药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