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刺卡喉别用 “土方法”,科学处理指南来了
鱼刺卡喉别用 “土方法”,科学处理指南来了
王适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吃鱼时被鱼刺卡住” 是餐桌上常见的意外。当喉咙传来刺痛感,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套用 “土方法”—— 吞馒头、喝醋、用力咳嗽,甚至用手指抠喉咙催吐。然而这些代代相传的 “妙招”,往往暗藏致命风险。据急诊科数据显示,每年因不当处理鱼刺卡喉导致食道穿孔、纵隔感染的病例不在少数。今天,我们就来彻底厘清鱼刺卡喉的真相,掌握能救命的科学处理指南。
一、先搞懂:鱼刺卡喉为何如此危险?
在拆解错误方法前,我们首先要明白鱼刺卡喉的生理机制。人的咽喉与食道是食物进入消化道的 “必经之路”,这一区域结构复杂且脆弱:咽喉部黏膜薄如蝉翼,下方紧邻气管开口,食道壁更是仅有几毫米厚度,周围还环绕着大血管、神经和纵隔等重要器官。
鱼刺的危险程度与其大小、形状密切相关。细小的软刺多卡在扁桃体、咽喉部黏膜表面,而较大的硬刺(如草鱼、鲫鱼的脊骨刺)则可能穿透黏膜,扎入食道壁。更危险的是,食道有三个天然狭窄处,鱼刺极易在此 “滞留”,若长期嵌顿可能引发溃疡、出血,甚至穿透食道壁伤及主动脉,导致致命性大出血。
数据显示,成年人鱼刺卡喉多因进食过快、说话分心,而儿童则常因直接吞咽整块鱼肉、嬉戏打闹时进食导致,且儿童食道更狭窄,风险系数更高。
二、警惕!4 种 “土方法” 正在酿大祸
那些被奉为 “经验之谈” 的处理方式,实则是将自己推向危险边缘。以下四种常见做法,每一种都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一)吞馒头 / 米饭:硬推可能刺穿食道
“吞口馒头把鱼刺带下去” 是最流行的错误做法。馒头、米饭等固体食物在吞咽时会产生向下的推力,但鱼刺往往带有尖刺,这种外力不仅无法将其 “带离”,反而会将鱼刺越推越深,甚至直接刺穿咽喉黏膜和食道壁。
2023 年某地就曾发生这样的案例:一位老人被鱼刺卡住后,连续吞了 3 个馒头,结果鱼刺穿透食道壁扎入纵隔,引发严重感染,最终历经两次手术才取出鱼刺。医生强调,食道壁被刺穿后,食物残渣和细菌会进入纵隔腔,引发的纵隔炎死亡率高达 30% 以上。
(二)喝醋软化:浓度不够且延误时机
“醋能软化鱼刺” 的说法源于醋酸可溶解钙质,但要达到软化鱼刺的效果,需要将鱼刺浸泡在浓度较高的醋酸中持续数小时,而喝醋时醋酸在咽喉部停留时间极短,根本无法与鱼刺充分作用。
更关键的是,大量喝醋会刺激咽喉和食道黏膜,尤其当黏膜已被鱼刺划伤时,醋的酸性会加重损伤,引发疼痛和炎症。同时,迷信喝醋会延误最佳就医时间,让鱼刺嵌顿的风险持续增加。
(三)用力咳嗽 / 催吐:震动可能划伤血管
用力咳嗽或用手指抠喉咙催吐时,胸腔和腹腔压力会急剧升高,咽喉部肌肉剧烈收缩,可能导致鱼刺在震动中进一步移位,划伤周围的血管或气管。
若鱼刺已靠近气管开口,剧烈咳嗽还可能将其 “震入” 气管,引发呛咳、呼吸困难,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窒息。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来说,催吐还可能引发误吸,危及生命。
(四)用手指 / 工具抠取:盲目操作易致损伤
部分人会试图用手指或筷子、镊子等工具伸入喉咙抠取鱼刺,但咽喉部神经敏感,盲目操作极易引发恶心、呕吐,甚至损伤咽喉黏膜。更危险的是,若工具使用不当,可能将鱼刺推向更深部位,或造成黏膜撕裂出血。
曾有家长为给孩子取鱼刺,用镊子伸入孩子喉咙,结果不仅没取出鱼刺,反而划伤了孩子的咽喉黏膜,引发感染。
三、科学应对:分情况处理,这几步最关键
鱼刺卡喉后,正确的做法是先判断情况,再采取针对性措施。根据鱼刺卡喉的位置和症状,可分为 “轻度卡喉” 和 “需紧急就医” 两种情况。
(一)轻度卡喉:家庭可自行处理的情况
若鱼刺较小、卡喉位置较浅(多在扁桃体附近或咽喉入口处),且仅表现为轻微异物感,无明显疼痛、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可尝试以下方法:
停止进食,放松咽喉:立即停止吞咽任何食物和饮水,避免咽喉部肌肉收缩导致鱼刺嵌顿加深。尽量放松颈部和咽喉,减少吞咽动作。
尝试轻轻咳嗽:轻轻咳嗽几声,利用气流的冲击力可能将浅表的小鱼刺带出。注意咳嗽时不要过于用力,避免震动移位。
漱口冲洗:用温盐水或清水轻轻漱口,反复几次,利用水流的力量冲洗咽喉部,可能将鱼刺冲落。
若尝试上述方法 10-15 分钟后,异物感仍未消失,或症状有加重趋势,应立即停止自行处理,前往医院就诊。
(二)紧急就医:这些情况必须立刻就诊
当出现以下任何一种症状时,说明鱼刺可能卡入较深部位或已造成损伤,必须立即前往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切勿拖延:
吞咽时疼痛剧烈,甚至无法吞咽口水;
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或声音嘶哑;
咳出的痰液中带血;
儿童出现哭闹不止、拒绝进食、呼吸急促或面色苍白;
自行处理后症状无缓解或反而加重。
医院处理鱼刺的方法科学且安全,常用的有三种:一是通过喉镜直接观察并取出鱼刺,适用于位置较浅的情况;二是借助胃镜取出卡在食道上段的鱼刺;三是对于卡在食道中下段、靠近大血管的鱼刺,需通过食道镜或胸腔镜手术取出,以确保安全。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就诊时要准确告知医生鱼刺的大致大小、种类以及卡喉的时间,便于医生快速定位和处理。
四、预防为先:这些习惯能避免鱼刺卡喉
相较于卡喉后的紧急处理,提前预防更为重要。掌握以下进食习惯,能大幅降低鱼刺卡喉的风险:
进食鱼肉时专注缓慢:吃鱼时不要说话、看电视或玩手机,应细嚼慢咽,充分咀嚼后再吞咽。尤其对于带鱼刺较多的鱼类(如鲫鱼、鲈鱼),要逐口仔细分辨,避免狼吞虎咽。
正确处理鱼肉再食用:烹饪前尽量去除鱼肉中的大刺,给儿童或老人食用时,可将鱼肉剁成鱼泥或制成鱼丸,确保无刺后再喂食。避免给幼儿食用整块鱼肉或鱼刺密集的部位。
选择刺少的鱼类:老人、儿童及吞咽功能较差的人群,建议选择刺少肉厚的鱼类,如鳕鱼、三文鱼、龙利鱼等,降低卡喉风险。
教育儿童正确吃鱼:告诉儿童吃鱼时要小口慢吃,若感觉有鱼刺卡住,应及时告诉家长,不要自行处理。避免儿童在跑动、嬉戏时进食鱼肉。
五、常见误区解答:这些说法真的可信吗?
误区 1:鱼刺卡喉后能自行消化吗?
真相:鱼刺的主要成分是钙质,人体消化道内的胃酸虽然能溶解部分钙质,但对于较粗、较硬的鱼刺,根本无法实现 “消化”。即使是小鱼刺,若长期嵌顿在黏膜内,也可能引发感染、形成肉芽肿。
误区 2:喝可乐能溶解鱼刺吗?
真相:可乐中含有碳酸,但其酸性远低于醋酸,且在咽喉部停留时间极短,根本无法软化或溶解鱼刺。反而可乐中的糖分和气泡可能刺激咽喉黏膜,加重不适。
误区 3:鱼刺卡喉后睡一觉就好了?
真相:鱼刺不会因 “休息” 而自行消失,反而可能在睡眠中因吞咽动作或体位变化,导致鱼刺进一步移位,增加损伤风险。若卡喉后出现不适,应及时处理,切勿拖延。
六、结语
鱼刺卡喉虽看似 “小事”,但错误的处理方式可能酿成 “大祸”。吞馒头、喝醋等 “土方法” 早已被医学证实存在严重风险,切勿盲目尝试。
记住 “一停二看三处理” 的原则:卡喉后立即停止进食,观察症状轻重,轻度情况可尝试轻柔处理,出现剧烈疼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立即就医。同时,养成专注吃鱼、仔细去刺的习惯,从源头降低卡喉风险。
健康无小事,细节定安危。拒绝 “土方法”,掌握科学处理技巧,才能让餐桌上的美味与安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