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挖鼻孔危害大!小心这些健康隐患找上门
总挖鼻孔危害大!小心这些健康隐患找上门
王适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挖鼻孔” 这一动作,几乎每个人都在私下做过。无论是鼻腔发痒、有分泌物堵塞,还是单纯的无意识习惯,很多人都将其视为不值一提的 “小癖好”。但事实上,频繁挖鼻孔绝非无害之举,反而可能成为多种健康问题的 “导火索”。从鼻腔局部的损伤到全身的感染风险,这些隐藏的健康隐患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值得警惕。
一、先搞懂:为什么我们总忍不住挖鼻孔?
在深入了解危害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白 “挖鼻孔” 这一行为背后的诱因。医学上,这种行为被称为 “鼻挖症”,其产生往往与生理需求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从生理层面来看,鼻腔作为人体呼吸道的 “门户”,会持续分泌黏液(即鼻涕)。当黏液干燥后形成鼻屎,堆积在鼻腔内时,会带来明显的堵塞感或异物感,促使人们通过挖鼻孔来清除。此外,鼻腔黏膜下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干燥、粉尘刺激或过敏反应都可能引发瘙痒,挖鼻孔带来的短暂搔抓快感会让人不自觉地重复这一动作。
从心理层面分析,部分人在紧张、焦虑、无聊等情绪状态下,会通过挖鼻孔来缓解压力或打发时间,使其逐渐演变为一种无意识的习惯动作。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这种因心理因素引发的鼻挖行为更为常见,若未及时纠正,很容易延续至成年。
二、警惕!挖鼻孔埋下的 5 大健康隐患
看似简单的挖鼻孔动作,实则会对鼻腔生态和全身健康造成多重威胁。鼻腔黏膜、鼻毛、免疫系统等一道又一道的 “防线”,都可能因这一动作被突破。
(一)鼻腔黏膜受损,出血与感染反复来袭
鼻腔内部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黏膜,厚度仅约 0.5-1 毫米,却承担着分泌黏液、保持湿润、过滤细菌等重要功能。这层黏膜下布满了毛细血管,血管壁极为脆弱。
用手指挖鼻孔时,指甲很容易划伤黏膜,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这也是鼻出血最常见的诱因之一。对于儿童、老年人或患有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的人群来说,黏膜损伤后出血更难止住,甚至可能引发持续性鼻出血。
更值得注意的是,黏膜受损后,其防御屏障会出现 “漏洞”。手指上携带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会趁机侵入破损处,引发局部感染,导致鼻前庭炎。患者会出现鼻腔内红肿、疼痛、灼热感,严重时还会形成疖肿,即鼻腔内的 “小脓包”。若疖肿被挤压,细菌可能通过血管扩散,引发更严重的颅内感染,危及生命。
(二)鼻毛脱落,呼吸道失去 “第一道防线”
鼻毛是鼻腔内重要的防御屏障,如同 “空气过滤器” 一般,能阻挡空气中的灰尘、花粉、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进入呼吸道。同时,鼻毛还能维持鼻腔内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外界刺激对黏膜的损伤。
频繁挖鼻孔会直接拉扯、拔除鼻毛,导致鼻毛数量减少、密度降低。当鼻毛的防御功能减弱后,有害物质便会毫无阻碍地进入咽喉、气管甚至肺部,增加患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风险。此外,鼻毛脱落还会使鼻腔黏膜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中,更容易受到干燥、寒冷空气的刺激,引发鼻腔干燥、瘙痒等不适,形成 “越挖越痒、越痒越挖” 的恶性循环。
(三)细菌扩散,诱发全身感染风险
人的手指是细菌滋生的 “重灾区”。研究发现,一枚指甲缝里的细菌数量可高达数十万个,其中不乏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破伤风杆菌等致病菌。在挖鼻孔的过程中,这些细菌会随着手指进入鼻腔,除了引发局部感染外,还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诱发多种严重疾病。
例如,当鼻腔内的细菌侵入血液后,可能引发败血症,患者会出现高热、寒战、意识障碍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极高。此外,鼻腔与颅脑相邻,鼻腔内的静脉血管没有静脉瓣,细菌可直接通过这些血管进入颅内,引发颅内感染,如脑膜炎、脑脓肿等。虽然这类情况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人、儿童、孕妇或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细菌扩散引发全身感染的风险会显著升高。
(四)鼻腔结构变形,影响呼吸与颜值
长期用力挖鼻孔,还可能对鼻腔的生理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鼻中隔偏曲。鼻中隔是分隔左右鼻腔的软骨和骨组织,正常情况下处于居中位置。
若经常用手指用力抠挖一侧鼻腔,会对鼻中隔造成持续的外力压迫,导致鼻中隔软骨偏移,形成鼻中隔偏曲。患者会出现鼻塞、流鼻涕、头痛、鼻出血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导致呼吸暂停。此外,鼻中隔偏曲还可能影响面部的对称性,长期下来对颜值造成一定影响。
除了鼻中隔偏曲,频繁挖鼻孔还可能导致鼻腔扩大。虽然鼻腔有一定的弹性,但长期的机械刺激会使鼻腔黏膜和软骨逐渐松弛、扩张,导致鼻腔容积变大,不仅影响鼻腔的正常生理功能,还可能让鼻孔看起来更大,影响外观。
(五)皮肤问题找上门,鼻腔周围 “伤痕累累”
挖鼻孔不仅会伤害鼻腔内部,还会影响鼻腔周围的皮肤。手指反复摩擦鼻孔周围的皮肤,会破坏皮肤的角质层,导致皮肤变得敏感、干燥,容易出现脱屑、发红等问题。
若指甲过长或用力过大,还可能划伤鼻孔周围的皮肤,形成细小的伤口。这些伤口若被细菌感染,会引发毛囊炎或皮肤炎症,出现红肿、疼痛、化脓等症状。对于本身患有湿疹、皮炎等皮肤病的人来说,挖鼻孔会加重皮肤损伤,使病情反复难愈。
此外,长期挖鼻孔还可能导致鼻孔周围皮肤色素沉着,使局部皮肤颜色变深,影响面部美观。
三、科学应对:这样做,摆脱挖鼻孔习惯更健康
既然挖鼻孔的危害如此之大,那么我们该如何摆脱这一习惯,保护鼻腔健康呢?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就能有效改善这一问题。
(一)保持鼻腔湿润,减少不适诱因
鼻腔干燥、鼻屎过多是引发挖鼻孔的主要生理诱因,因此保持鼻腔湿润至关重要。可以使用生理盐水鼻腔喷雾或鼻腔冲洗器,每天 1-2 次冲洗鼻腔。生理盐水能湿润鼻腔黏膜,软化鼻屎,使其更容易排出,同时还能冲洗掉鼻腔内的灰尘、细菌等有害物质,减少感染风险。
在干燥的季节或环境中,还可以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空气湿度,避免鼻腔黏膜因干燥而受损。此外,多喝水也能从内部补充水分,保持鼻腔湿润。
(二)正确清理鼻腔,替代 “挖鼻孔” 动作
当鼻腔内有分泌物或鼻屎时,应采用科学的清理方法,而非用手指挖。对于较稀薄的鼻涕,可以用柔软的纸巾轻轻擦拭鼻孔外部;对于较干燥的鼻屎,可先用生理盐水喷雾或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湿润鼻腔,待鼻屎软化后,再用干净的棉签轻轻将其卷出,或通过擤鼻涕的方式排出(注意擤鼻涕时不要过于用力,应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出另一侧的分泌物)。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频繁清理鼻腔,一般每天 1-2 次即可,过度清理反而会破坏鼻腔内的正常菌群和黏膜屏障。
(三)纠正不良习惯,转移注意力
对于因心理因素引发的挖鼻孔习惯,需要有意识地进行纠正。当感到紧张、无聊或鼻腔发痒时,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缓解,如听音乐、玩手机、散步、深呼吸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佩戴手链、戒指等饰品,或在手指上涂抹刺激性气味的物质(如风油精),提醒自己避免挖鼻孔。对于儿童来说,家长应耐心引导,不要采用打骂、指责等方式,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反而强化不良习惯。
(四)关注鼻腔健康,及时治疗相关疾病
若鼻腔经常出现瘙痒、鼻塞、流鼻涕等不适症状,可能是鼻炎、鼻窦炎、过敏等疾病引起的,应及时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查明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只有解决了根本问题,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挖鼻孔的冲动。
同时,定期修剪指甲,保持手部清洁卫生,也能减少手指上的细菌数量,降低鼻腔感染的风险。
四、结语
挖鼻孔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习惯,却隐藏着诸多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从鼻腔黏膜损伤、鼻毛脱落,到细菌扩散引发全身感染,甚至影响鼻腔结构和面部美观,每一种危害都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保护鼻腔健康,从拒绝挖鼻孔开始。养成保持鼻腔湿润、正确清理鼻腔的好习惯,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关注鼻腔健康状况,才能让我们的呼吸道 “门户” 始终保持通畅与健康,远离疾病的困扰。记住,健康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小小的习惯改变,或许就能为我们的健康增添一份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