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困难别忽视!这几个食管癌早期信号,很多人都错过了
吞咽困难别忽视!这几个食管癌早期信号,很多人都错过了
宋军伟 林州市食管癌医院胸外科
“就偶尔咽东西费劲,以为是年纪大了消化不好,没想到查出食管癌中期了……” 在消化内科诊室里,62 岁的张大爷拿着诊断报告,满是懊悔。临床上,像张大爷这样因忽视早期信号而延误治疗的患者并不少见。食管癌作为我国高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四,而早期诊断率却不足 20%。事实上,食管癌在发病初期并非无迹可寻,只是很多信号过于隐蔽,容易与普通消化道不适混淆。今天,我们就来揭开食管癌早期信号的 “神秘面纱”,帮你守住健康防线。
一、吞咽困难:从 “偶尔不适” 到 “进食障碍” 的预警
吞咽困难是食管癌最典型的早期信号,但往往被人误当作 “咽炎”“食道炎” 或 “年纪大了咽不动”。这种不适与普通吞咽问题有着本质区别,通常呈现出 “进行性加重” 的特点。
在发病初期,患者可能只是在吞咽干燥、粗糙的食物(如馒头、饼干)时感到轻微梗阻感,需要用水送服才能顺利咽下,这种感觉往往时有时无,不会持续存在。这是因为食管癌早期肿瘤较小,仅侵犯食道黏膜或黏膜下层,尚未完全阻塞管腔,只有在食物摩擦或通过狭窄区域时才会出现不适。随着肿瘤逐渐增大,管腔狭窄加剧,吞咽困难会逐渐升级:先是吃软食(如面条、粥)也感到费力,接着连流质食物(如牛奶、水)都难以咽下,最终可能发展为完全无法进食,同时伴随呕吐黏液的症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吞咽困难与 “梅核气”(中医称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同,后者通常在情绪波动时加重,进食时反而会缓解,而食管癌引起的吞咽不适会随进食动作直接显现。此外,若是因咽炎导致的吞咽异物感,往往伴随咽干、咽痛等症状,且不会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趋势。
二、易被混淆的 “隐形信号”,一个都不能漏
除了吞咽困难,食管癌早期还会发出一些 “隐形信号”,这些信号因与普通消化道疾病症状高度相似,成为最容易被错过的 “健康警报”。
(一)胸骨后隐痛或牵拉痛
不少患者在早期会出现胸骨后(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叉处)隐痛、烧灼感或牵拉样疼痛,这种疼痛通常在进食时出现,尤其是吃粗糙、过热食物时更为明显,进食后可自行缓解。这种疼痛的产生,是因为肿瘤侵犯食道黏膜,食物通过时刺激病变部位,引发神经反射性疼痛。
很多人会将这种疼痛误认为是 “心绞痛”“胃炎” 或 “胃食管反流”,自行服用胃药或止痛药缓解症状,从而掩盖病情。二者的关键区别在于:心绞痛多与劳累、情绪激动相关,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可缓解;胃食管反流引起的烧灼感多在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出现,平卧时可能加重,而食管癌的胸骨后疼痛与进食的关联性更强,且会随病情进展逐渐频繁。
(二)咽喉部干燥与异物感
部分食管癌患者在早期会感到咽喉部干燥、发紧,总觉得有异物卡在喉咙里,却又咳不出来、咽不下去,尤其在吞咽干燥食物时这种感觉更明显。这是由于肿瘤分泌的分泌物刺激咽喉部黏膜,或肿瘤压迫食道周围组织,影响咽喉部的正常感觉功能所致。
这种症状极易与慢性咽炎混淆,慢性咽炎的异物感通常在晨起时明显,可伴随咳嗽、咳痰,而食管癌引起的咽喉不适会随病情发展,与吞咽困难等症状共同出现。如果长期存在咽喉异物感,且常规咽炎治疗无效,就需要警惕食管癌的可能。
(三)食物反流与呕吐
早期食管癌患者可能会出现进食后食物反流的症状,反流物多为刚吃下的食物,有时可能混有黏液,少数情况下会带有血丝。这是因为肿瘤阻塞食道,导致食物通过缓慢,甚至停滞在食道内,食管蠕动异常引发反流。
这种症状容易被当作 “胃食管反流病” 或 “消化不良”,但胃食管反流病的反流物多伴有胃酸,会引起胸骨后烧灼感,而食管癌的反流物以食物为主,且反流频率会随食道狭窄程度加重而增加。如果反流物中出现血丝,更应高度警惕,这可能是肿瘤表面黏膜破损出血所致。
(四)体重不明原因下降
在没有刻意节食、运动的情况下,若短期内(1-3 个月)体重突然下降 5 公斤以上,且伴随食欲减退、乏力等症状,需要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食管癌便是其中之一。肿瘤在生长过程中会消耗身体大量的营养物质,同时食道狭窄导致进食减少,双重作用下便会引发体重快速下降。
很多人会将体重下降误认为是 “年纪大了代谢慢” 或 “工作劳累”,但这种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往往是身体发出的 “求救信号”,切不可掉以轻心。
三、哪些人是食管癌的 “高危人群”?
食管癌的发生与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以下几类人群属于高发群体,更应密切关注身体变化:
长期吸烟饮酒者:香烟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伤食道黏膜,酒精会刺激食道黏膜,加速黏膜病变,二者协同作用会使食管癌风险大幅升高。研究显示,每天吸烟超过 20 支、饮酒超过 2 两的人,食管癌发病率是普通人的 5-10 倍。
饮食习惯不良者:长期食用过热(超过 65℃)、过烫的食物和饮品,会反复灼伤食道黏膜,导致黏膜增生、变异,增加癌变风险;经常吃腌制、熏腊、霉变食物(如咸菜、腊肉、霉变花生),其中含有的亚硝酸盐、黄曲霉素等致癌物会长期刺激食道,诱发癌变。
有食管癌家族史者:食管癌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如果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中有食管癌患者,其患病风险会比普通人高 2-3 倍。
患有慢性食道疾病者: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白斑病、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等慢性疾病,若长期不愈,食道黏膜反复受损修复,可能引发黏膜上皮异型增生,进而发展为癌前病变甚至癌变。
年龄较大者:食管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45 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上升,60-70 岁是发病高峰。
四、早发现、早诊断,这些检查要知道
食管癌的预后与诊断时机密切相关:早期食管癌经过规范治疗,5 年生存率可达 90% 以上;而晚期食管癌 5 年生存率不足 20%。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一)食管镜(胃镜)检查
这是诊断食管癌最直接、最准确的方法。医生通过食管镜(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如黏膜充血、溃疡、肿块等,并能在病变部位取一小块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对于高危人群或出现早期信号者,建议每 1-2 年进行一次食管镜(胃镜)检查。
(二)食管钡餐造影检查
患者口服钡剂后,通过 X 线透视观察钡剂在食道内的流动情况,判断食道是否存在狭窄、充盈缺损、黏膜破坏等异常。这种检查方法无创、简便,但对于早期黏膜病变的检出率较低,通常作为初步筛查手段,若发现异常需进一步做食管镜检查。
(三)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
这是一种简单、经济的筛查方法,通过特制的刷子在食道内轻轻擦拭,收集脱落的细胞进行病理分析。该方法对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较高,但对于食道狭窄严重者不适用,且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五、预防食管癌,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
食管癌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调整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过热、过烫的食物和饮品,待食物温度降至 60℃以下再食用;减少腌制、熏腊、霉变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C、维生素 E 等抗氧化营养素,增强黏膜的修复能力;吃饭时细嚼慢咽,避免狼吞虎咽,减少食物对食道黏膜的摩擦损伤。
戒烟限酒:坚决戒烟,避免吸入有害物质;控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最好做到不饮酒。
积极治疗慢性食道疾病:对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白斑病等慢性疾病,要及时就医治疗,定期复查,防止病情进展为癌前病变。
保持健康体重: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避免肥胖或过度消瘦,维持身体营养均衡。
定期筛查:高危人群要树立定期筛查意识,45 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食管钡餐造影检查,每 2 年进行一次食管镜检查;有家族史或慢性食道疾病者,应提前筛查年龄,增加筛查频率。
结语
食管癌的早期信号虽然隐蔽,但并非无迹可寻。当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隐痛、咽喉异物感、食物反流或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尤其是高危人群,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切莫因 “症状不重”“忍忍就过” 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健康无小事,警惕是关键,愿每个人都能读懂身体的 “求救信号”,远离食管癌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