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痛则不通” 到 “通则不痛”:针灸如何疏通身体气血
从 “痛则不通” 到 “通则不痛”:针灸如何疏通身体气血
刘高杰 商水县妇幼保健院中医科
“颈肩僵硬抬不起胳膊,腰膝酸痛直不起腰,胃痛胃胀吃不下饭”—— 这些常见的身体不适,在中医看来都离不开一个核心问题:气血不通。《黄帝内经》中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的经典论断,道破了病痛与气血运行的密切关联。而针灸这门传承千年的中医技艺,正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部位,实现 “疏通气血、调和阴阳” 的功效,让无数患者从 “痛” 的困境中解脱。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针灸疏通气血的奥秘正被逐步揭开,它并非玄学,而是有着扎实理论基础与临床验证的治疗手段。了解针灸的工作逻辑,能帮助我们更科学地认识这门传统医术。
一、中医根基:“气血不通” 是病痛的根源
要理解针灸的作用,首先需明白中医语境中 “气血” 的内涵与 “不通” 的危害。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 主推动、温煦,相当于身体的 “动力系统”;“血” 主滋养、濡润,好比身体的 “营养输送网”。二者相辅相成,气能生血、行血,血能载气、养气,共同维持脏腑功能、经络通畅和肢体活动。
“不通” 即气血运行受阻,中医称之为 “气滞血瘀”,其成因复杂多样:外感风寒湿邪,如淋雨受寒后气血凝滞;内伤七情,如长期焦虑、愤怒导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行不畅;劳逸失度,如久坐不动使气血瘀滞于肢体,过度劳累则耗气伤血;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油腻影响脾胃运化,气血生化不足。
当气血不通时,身体会发出一系列 “求救信号”:在肢体表现为疼痛、麻木、活动受限,如颈椎病患者的颈肩刺痛、腰椎间盘突出者的腰腿放射痛;在脏腑表现为功能失调,如脾胃气滞导致胃胀胃痛,心血瘀阻引发胸闷胸痛;在体表可能出现色斑、肿块、皮肤干燥等问题。这些症状本质上都是气血无法正常濡养组织器官的表现,而针灸的核心作用,就是打通这些 “堵塞点”,恢复气血的顺畅运行。
二、针灸疏通气血的 “双重逻辑”:传统经络与现代医学的碰撞
针灸疏通气血并非简单的 “扎针止痛”,其背后既有中医经络理论的指导,也得到了现代医学的科学验证,形成了 “传统智慧 + 现代机理” 的双重支撑。
(一)传统视角:刺激经络穴位,激活气血运行
中医认为,人体布满了纵横交错的 “经络”,它们是气血运行的 “通道”,而 “穴位” 则是经络上的 “节点”,是气血输注的关键部位。针灸正是通过刺激这些穴位,调节经络功能,实现气血疏通。
经络传导:打通 “主干道”
经络系统贯穿全身,内连脏腑,外通四肢百骸。例如,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背部和下肢,负责输送气血至腰背部肌肉和肾脏;手阳明大肠经则连接手臂和面部,关系到上肢活动与肠道功能。当某条经络气血不通时,针灸该经络上的关键穴位(如腰痛取膀胱经的 “肾俞”“大肠俞”,肩痛取大肠经的 “肩髃”),能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驱散瘀滞的邪气,恢复气血运行。
穴位特性:精准 “靶向调节”
不同穴位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这是针灸精准疏通气血的核心。中医将穴位分为 “经穴”“奇穴”“阿是穴” 等,其中 “阿是穴” 即 “哪里痛扎哪里”,直接针对病痛部位的气血瘀滞点;而经穴则能通过调节脏腑功能间接改善气血。例如,“足三里” 是胃经的合穴,针灸此穴不仅能缓解胃痛,还能健脾胃、补气血,从根源上改善因气血生化不足导致的乏力、面色苍白;“太冲” 是肝经的原穴,刺激它可疏肝理气,缓解因肝气郁结引发的胸胁胀痛、情绪抑郁。
手法补泻:平衡气血虚实
气血不通并非只有 “瘀滞” 一种情况,还可能伴随 “气虚”(推动无力导致血行缓慢)或 “血虚”(脉络空虚导致运行不畅)。针灸通过不同的手法(如 “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实现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对于气虚者,用轻柔的手法刺激穴位,起到补气行血的作用;对于气滞血瘀者,则用较强的刺激手法,达到行气活血、化瘀通络的效果。
(二)现代视角:针灸如何激活人体 “自我修复系统”
现代医学虽不认同 “经络” 的传统概念,但通过大量研究发现,针灸能通过多种生理机制调节人体机能,本质上是激活了身体的 “自我修复系统”,从而实现 “疏通气血” 的效果。
调节神经系统:阻断疼痛信号,释放 “止痛物质”
针灸针尖刺激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神经末梢时,会产生传入神经冲动,上传至脊髓和大脑,激活 “脊髓背角抑制机制” 和 “中枢镇痛系统”。一方面,它能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的传递(即 “闸门控制理论”);另一方面,能促使大脑释放内啡肽、脑啡肽等 “天然止痛物质”,这些物质的镇痛效果是吗啡的数倍,且无成瘾性。同时,神经系统的调节还能改善血管舒缩功能,如刺激交感神经末梢,使痉挛的血管扩张,增加局部血液供应,缓解因缺血导致的疼痛(如偏头痛、心绞痛)。
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流,清除 “代谢废物”
针灸能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局部和全身血液循环。研究发现,针灸刺激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为病变组织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带走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代谢废物(如乳酸、尿酸)。例如,针灸治疗关节炎时,能增加关节腔的血液灌注,减轻炎症水肿,缓解疼痛;治疗糖尿病足时,可改善足部微循环,防止肢体缺血坏死。
调节内分泌与免疫:恢复身体 “平衡状态”
长期气血不通往往伴随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力下降,而针灸能通过调节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等内分泌系统,恢复激素平衡。例如,针灸 “关元”“气海” 等穴位,可调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水平,改善因内分泌失调导致的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同时,针灸还能激活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增强机体清除病原体和坏死组织的能力,促进炎症吸收,为气血运行扫清障碍。
三、针灸疏通气血的 “适用地图”:这些情况最能体现效果
针灸疏通气血的功效广泛,但并非所有疾病都适合。以下几类因气血不通导致的病症,针灸治疗效果尤为显著,是临床中的 “优势病种”。
(一)疼痛类疾病:直接打通 “瘀滞点”
疼痛是气血不通最典型的表现,也是针灸治疗的 “拿手好戏”。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针灸推荐为治疗多种疼痛的有效方法,包括:
颈肩腰腿痛: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炎等。这类疾病多因长期姿势不良、劳损导致局部肌肉紧张、气血瘀滞,针灸可通过放松肌肉、改善循环,快速缓解疼痛。临床数据显示,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率达 85% 以上,能显著降低患者对止痛药的依赖。
神经病理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此类疼痛多由神经损伤或炎症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针灸通过调节神经功能、减轻神经水肿,可有效缓解顽固性疼痛。
头痛:尤其是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偏头痛与脑血管痉挛、神经递质失衡有关,针灸 “风池”“太阳” 等穴位可扩张脑血管、调节神经递质;紧张性头痛则因颈肩部肌肉紧张压迫血管,针灸能放松肌肉、改善头部供血。
(二)脏腑功能失调:从根源改善气血生化与运行
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依赖脏腑功能的正常,针灸通过调节脏腑,能从根源上改善气血不通:
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等。中医认为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针灸 “足三里”“中脘”“天枢” 等穴位,可调节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因脾胃虚弱导致的气血不足和因气滞导致的胃胀、便秘。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气滞血瘀型)。针灸 “内关”“膻中” 等穴位,能改善心肌供血、调节心率,缓解胸闷胸痛;对于高血压患者,可通过疏肝理气、平肝潜阳,辅助降低血压,改善头晕头痛。
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缓解期)。针灸 “肺俞”“膻中”“列缺” 等穴位,能宣肺理气、化痰止咳,改善气道痉挛,促进肺部气血运行。
(三)亚健康状态:调理气血,预防疾病
现代人因压力大、久坐不动、作息不规律等,常处于 “气血不和” 的亚健康状态,表现为乏力、失眠、情绪抑郁、手脚冰凉等。针灸通过整体调节气血,能有效改善这些症状:
失眠多与 “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无法濡养心神)或 “肝郁气滞”(气血不畅导致心神不宁)有关,针灸 “神门”“三阴交”“太冲” 等穴位,可养心安神、疏肝理气,提高睡眠质量。
手脚冰凉多因 “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针灸 “关元”“气海”“涌泉” 等穴位,能温补阳气、促进末梢循环,改善四肢发冷。
情绪抑郁属于 “肝气郁结”,针灸 “太冲”“合谷”“内关” 等穴位,可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四、针灸治疗的 “安全指南”:避开误区,科学就医
针灸虽安全有效,但并非 “万能疗法”,也存在一定的注意事项。掌握科学的就医方法,能让治疗更安全、效果更显著。
(一)明确禁忌:这些情况不宜针灸
针灸并非人人适宜,以下人群需避免或谨慎接受针灸治疗:
孕妇:腹部、腰骶部及部分活血穴位(如 “合谷”“三阴交”)可能导致流产,需严格避开;
婴幼儿:皮肤娇嫩、配合度差,除非必要(如脑瘫、惊风),一般不建议针灸;
皮肤破损者:皮肤有感染、溃疡、湿疹或外伤的部位,针灸可能加重病情或导致感染扩散;
凝血功能障碍者:如血友病、服用抗凝药的患者,针灸可能导致出血不止;
极度虚弱或精神异常者:无法配合治疗,可能发生晕针或意外。
(二)避开误区:这些认知可能影响治疗
误区 1:“扎得越痛,效果越好”
针灸的 “得气” 感(如酸、麻、胀、重)是有效治疗的标志,但并非 “越痛越好”。过度疼痛可能导致患者紧张,引发晕针,反而影响气血运行。专业的针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调整手法强度,以 “得气而不痛” 为最佳状态。
误区 2:“针灸能治百病,不用吃西药”
针灸是治疗手段之一,但不能替代西药治疗器质性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坚持服用降压药、降糖药,针灸可作为辅助治疗改善症状;急性阑尾炎、心梗等急症需立即手术或西药急救,针灸无法替代。
误区 3:“一次就能见效,不用疗程治疗”
针灸疏通气血需要一定的过程,尤其是慢性疾病,绝非 “一次见效”。一般来说,急性病需治疗 3-7 次,慢性病则需 1-3 个疗程(每个疗程 10-15 次),才能使气血运行稳定恢复。中途停止治疗可能导致病情反复。
误区 4:“随便找个地方扎针都一样”
针灸对医生的专业水平要求极高,需准确掌握穴位定位、解剖结构和治疗手法。非专业人员扎针可能误刺血管、神经或内脏(如胸部穴位刺深可能导致气胸),存在安全风险。务必选择正规医院的针灸科或有资质的中医诊所就医。
(三)治疗后护理:这些细节助你 “巩固疗效”
针灸治疗后做好护理,能更好地维持气血通畅,巩固疗效:
治疗后 1 小时内避免洗澡、受凉,防止邪气侵入针孔,影响气血运行;
避免立即进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物,这些食物易阻碍脾胃运化,影响气血生化;
保持情绪舒畅,避免过度劳累,防止气滞血瘀再次形成;
适当配合运动(如散步、太极拳),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针灸效果。
五、传承与发展:针灸如何走向 “现代化”
针灸历经数千年传承,如今已成为全球公认的替代医学疗法,被 183 个国家和地区采用。现代技术的发展不仅没有否定针灸,反而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精准定位技术:通过 “穴位解剖学” 和 “红外热成像技术”,医生能更精准地找到穴位和气血瘀滞的部位,提高治疗的准确性;
新型针灸器具:如 “电针” 通过在针上通低频电流,增强刺激效果,适用于顽固性疼痛;“耳穴压豆” 用磁珠代替银针,方便患者日常自行按压,适合慢性病调理;
循证医学研究: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了针灸的有效性,例如 2023 年《JAMA Internal Medicine》发表的研究显示,针灸治疗慢性腰痛的效果优于常规药物治疗,且疗效能持续 1 年以上;
中西医结合:将针灸与西药、康复训练结合,形成 “综合治疗方案”,如脑卒中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针灸 “百会”“曲池”“足三里” 等穴位,能显著改善肢体功能恢复。
从《黄帝内经》的理论雏形到现代临床的广泛应用,针灸疏通气血的核心价值始终未变。它既不是 “包治百病的神药”,也不是 “毫无科学依据的玄学”,而是一门基于人体生理规律、通过调节自身机能实现健康的传统医术。当我们因气血不通感到身体不适时,不妨理性看待针灸,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借助这门古老的技艺,让气血重新顺畅运行,从 “痛则不通” 回归 “通则不痛” 的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