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会 “偷心”?一文读懂心房颤动的症状与预防

房颤会 “偷心”?一文读懂心房颤动的症状与预防

胡中耀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心脏突然跳得又快又乱,像揣了只兔子,喘不上气”“明明没干活却心慌乏力,休息好久也缓不过来”—— 这些看似突发的不适,可能是心房颤动(简称 “房颤”)发出的预警信号。房颤被称为 “偷心贼”,并非因为它会直接 “偷走心脏”,而是它能悄悄破坏心脏功能、引发致命血栓,像小偷一样窃取心脏健康与生命安全。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房颤患者超 2000 万,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40 岁以上人群终身患病风险达 25%。但由于早期症状隐匿,许多患者延误了诊治,最终面临中风、心衰等严重后果。读懂房颤的 “语言”,做好预防与干预,才能守住心脏健康。

一、房颤:心脏的 “乱舞” 为何会 “偷心”?

要理解房颤的危害,首先需明白正常心脏的工作原理。健康人的心脏跳动由 “窦房结”(心脏的 “司令部”)发出规律信号,带动心房、心室依次收缩,就像乐队跟着指挥整齐演奏,每一次收缩都能高效泵血,为全身供氧。

而房颤患者的心脏 “司令部” 失控,心房肌失去规律收缩,转而出现快速、紊乱的颤动(频率可达 300-600 次 / 分钟),就像乐队失去指挥,成员各自乱奏。这种 “乱舞” 会导致两大核心问题,这也是房颤 “偷心” 的关键:

一是心脏泵血效率骤降。心房颤动时无法有效收缩,只能被动舒张,导致约 30% 的血液无法被正常泵入心室,心室只能 “勉强工作”,长期如此会造成心脏扩大、心肌劳损,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

二是血栓形成风险飙升。心房不规律颤动使血液在心房内流动缓慢、淤滞,极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会随血液流动堵塞脑血管,引发缺血性中风(占房颤患者并发症的 70%);还可能堵塞肾动脉、肢体动脉等,导致肾功能衰竭、肢体坏死等严重后果。

更可怕的是,房颤具有 “隐匿性” 和 “进展性”:约 30% 的患者没有明显症状,直到发生中风或心衰才被发现;而一旦出现房颤,若不及时干预,会从阵发性房颤发展为持续性房颤,治疗难度大幅增加,心脏损伤也更难逆转。

二、房颤的 “信号密码”:这些症状不可忽视

房颤的症状因人而异,与房颤类型(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心率快慢、有无基础疾病等有关。但无论症状明显与否,只要出现以下信号,都需警惕 “偷心贼” 的踪迹:

(一)典型症状:心脏 “乱跳” 的直接警示

心慌心悸:这是最常见的症状,患者感觉心跳过快、过乱,毫无规律,仿佛心脏要 “跳出胸腔”,发作时可伴有胸闷、胸部发紧感。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心慌多突然发作、突然停止,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天不等;持续性房颤患者则可能因逐渐适应而感觉心慌减轻,但心脏损伤仍在持续。

乏力气短:由于心脏泵血不足,全身器官得不到充足氧气和营养,患者稍一活动就会感觉乏力、疲倦,严重时即使静坐也会气短、呼吸困难,影响日常活动。

头晕晕厥:心率过快或过慢(房颤时心室率可快可慢)都会影响脑部供血,导致头晕、眼前发黑,严重时可发生晕厥,尤其在突然站立或活动时,增加跌倒受伤风险。

(二)隐匿症状:容易被忽视的 “沉默信号”

部分房颤患者症状轻微,甚至没有明显不适,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这类 “无症状性房颤” 更具危险性,因为患者往往缺乏警惕,未及时治疗,反而更容易发生中风、心衰等并发症。

还有些患者的症状被误认为是其他疾病,如:将心慌归咎于 “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将乏力、气短当作 “老慢支”“哮喘”;将头晕视为 “高血压”“颈椎病”。若这些症状反复出现且原因不明,建议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排除房颤可能。

(三)危险信号:提示并发症的紧急预警

当房颤引发并发症时,会出现更严重的症状,此时需立即就医:

突发单侧肢体麻木、无力、口角歪斜、言语不清,提示可能发生中风;

呼吸困难加重、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水肿,可能是心力衰竭的表现;

突发胸痛、大汗淋漓,需警惕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

三、房颤的 “高危人群”:谁更容易被 “偷心贼” 盯上?

房颤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人群属于高危群体,需重点防控:

(一)年龄与基础疾病:不可忽视的 “硬风险”

老年人群:年龄是房颤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退化,窦房结功能下降,房颤患病率显著升高。数据显示,60 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达 6%,80 岁以上人群则超过 10%。

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等是房颤的常见诱因。其中,高血压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是正常人的 2 倍,因为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房扩大、心肌肥厚,破坏心脏电活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因心肌缺血、心肌纤维化,也易引发房颤。

其他慢性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因代谢紊乱损伤心肌和血管,房颤风险增加 40%;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因甲状腺激素过多刺激心脏,房颤发生率可达 10%-2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因长期缺氧、肺动脉高压,也容易诱发房颤。

(二)不良生活方式:可干预的 “软风险”

肥胖人群:肥胖会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心肌脂肪浸润、胰岛素抵抗,增加房颤风险。体重指数(BMI)每增加 5kg/m²,房颤风险升高 18%,腹型肥胖者风险更高。

烟酒爱好者: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引发炎症反应,加速心脏老化;过量饮酒则会直接刺激心肌细胞,导致心房电活动紊乱,尤其 “binge drinking”(短时间大量饮酒)会显著增加房颤发作风险。

久坐不动者:长期缺乏运动导致心肺功能下降、体重增加、血脂异常,间接增加房颤风险;而适度运动可降低房颤风险,但剧烈运动(如高强度竞技运动)反而可能增加风险,需把握 “适度” 原则。

长期高压人群: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脏负担加重,诱发房颤。研究表明,焦虑症患者房颤风险升高 30%,且情绪波动会增加房颤发作频率。

(三)遗传因素:有家族史者需警惕

房颤具有一定遗传倾向,若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有房颤,本人患病风险会增加 2-3 倍。部分房颤患者存在明确的基因突变,导致心脏离子通道异常,引发电活动紊乱,这类 “遗传性房颤” 多见于年轻人,需特别关注。

四、科学预防:从源头挡住 “偷心贼”

房颤的预防遵循 “三级预防” 原则:一级预防(防发病)针对高危人群,二级预防(防复发)针对已确诊患者,三级预防(防并发症)针对合并并发症者。其中,一级预防是守住心脏健康的关键。

(一)一级预防:养成护心习惯,降低发病风险

管理基础疾病,筑牢 “防线”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甲亢、COPD 等基础疾病,是预防房颤的核心。例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合并糖尿病、肾病者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服药;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避免血糖波动损伤心脏;甲亢患者应及时治疗,纠正甲状腺功能异常。

改善生活方式,远离 “诱因”

健康饮食:坚持 “低盐、低脂、低糖” 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每日 300-500 克)、水果(每日 200-350 克)、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和优质蛋白质(如鱼类、禽类、豆制品);适量摄入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有助于抗炎、保护心血管;限制高盐、高脂、高糖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将 BMI 控制在 18.5-23.9kg/m²,男性腰围<90 厘米,女性腰围<85 厘米。减重 5%-10% 可显著降低房颤风险,对肥胖合并房颤患者,减重甚至能减少房颤发作频率。

戒烟限酒:严格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最好做到滴酒不沾,尤其避免大量饮酒。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分次进行,每次 30 分钟左右。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有基础疾病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方案。

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避免长期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阅读、冥想、旅游、与朋友交流等方式释放压力,保证充足睡眠(每日 7-8 小时),避免熬夜。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建议 40 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有房颤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者,应每半年检查一次,或进行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捕捉阵发性房颤的 “踪迹”。此外,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并干预。

(二)二级预防:规范治疗,防止房颤进展

已确诊房颤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防止从阵发性房颤发展为持续性、永久性房颤,保护心脏功能:

控制心室率:通过药物(如 β 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将心室率控制在合理范围(静息时<110 次 / 分钟,活动时<130 次 / 分钟),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心慌、气短等症状。

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对于阵发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可通过药物转复(如普罗帕酮、胺碘酮)或非药物转复(如电复律、导管射频消融术)恢复正常心律,并采取措施维持窦性心律,减少房颤复发。其中,导管射频消融术是目前治疗房颤的有效方法,对部分患者可达到根治效果。

抗凝治疗,预防血栓:这是房颤治疗的重中之重,可显著降低中风风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出血风险等因素,评估中风风险(常用 CHADS-VASc 评分),决定是否进行抗凝治疗及选择何种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同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服用华法林者)。

(三)三级预防:管理并发症,改善预后

对于已发生中风、心衰等并发症的房颤患者,需在控制房颤的基础上,积极治疗并发症:

中风患者需进行康复治疗,如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等,同时坚持抗凝治疗,预防中风复发;

心衰患者需服用利尿剂、ACEI/ARB 类药物、β 受体阻滞剂等,改善心脏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定期进行心脏超声、心电图、肾功能等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常见误区澄清:关于房颤的 5 个关键认知

在房颤的预防与治疗中,很多人存在认知误区,这些误区可能延误病情,增加并发症风险,需及时澄清:

(一)误区 1:“没有症状就不用治疗”

部分患者认为房颤没有症状就不严重,不用治疗,这是最危险的误区。无症状性房颤同样会导致心脏扩大、心衰,且血栓形成风险与有症状房颤无异,甚至因缺乏警惕而更容易发生中风。无论有无症状,只要确诊房颤,就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评估和治疗,尤其是抗凝治疗。

(二)误区 2:“房颤反正治不好,干脆放弃”

虽然部分房颤难以完全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症状明显缓解,并发症风险显著降低。例如,通过导管射频消融术,约 70%-80% 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可恢复窦性心律;即使无法转复心律,通过控制心室率和抗凝治疗,也能维持心脏功能,预防中风。放弃治疗只会导致病情进展,增加心衰、中风风险。

(三)误区 3:“抗凝药有出血风险,不敢吃”

抗凝药确实存在出血风险(如牙龈出血、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但对于房颤患者而言,不抗凝导致中风的风险远高于出血风险。医生在开具抗凝药前,会全面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常用 HAS-BLED 评分),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只要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出血风险可控制在较低水平。

(四)误区 4:“房颤患者不能运动”

很多房颤患者担心运动诱发房颤发作,不敢运动,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反而增加房颤风险。事实上,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控制体重、调节情绪,对房颤患者有益。房颤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和运动过量,阵发性房颤患者应避免在发作期运动。

(五)误区 5:“保健品能根治房颤”

一些患者迷信 “纯天然保健品”,认为其能 “根治” 房颤,从而放弃正规治疗。目前没有任何保健品能替代药物或手术治疗房颤,部分保健品甚至可能添加了未标明的西药成分,长期服用可能导致病情波动,延误治疗。房颤的治疗必须遵循医学指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六、结语:守护心脏,远离 “偷心贼”

房颤这个 “偷心贼” 虽隐蔽、危险,但并非不可防、不可治。它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通过管理基础疾病、改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即使确诊房颤,通过规范的心率控制、心律转复和抗凝治疗,也能守住心脏健康,远离中风、心衰等严重并发症。

对于普通人而言,预防房颤的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关注心脏发出的 “信号”,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对于房颤患者而言,需破除认知误区,积极配合治疗,坚持长期管理,不可因症状轻重或担心副作用而擅自停药。

心脏是生命的 “发动机”,守护心脏健康就是守护生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养成护心习惯,远离房颤这个 “偷心贼”,让心脏始终保持规律、有力的跳动,为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