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不是小事!处理不当可能留下“后遗症”
崴脚不是小事!处理不当可能留下“后遗症”
(河南电力医院 骨科 赵钰华)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崴脚”的经历——下楼梯踩空、运动落地不稳、甚至是走路时心不在焉,脚踝猛地一扭,一阵剧痛瞬间传来。很多人觉得这是小伤,忍一忍,休息两天,不疼了也就没事了。但骨科医生要郑重地提醒您:崴脚,在医学上称为“踝关节扭伤”,绝对不是一个可以掉以轻心的小事。 一次处理不当,很可能为日后反复崴脚、慢性疼痛甚至创伤性关节炎埋下祸根,让您的脚踝成为一个“老毛病”。
一、为什么小小的崴脚会留下后遗症?——揭开脚踝的“隐形损伤”
要理解后遗症从何而来,我们首先得知道崴脚时到底伤到了什么。
我们的脚踝是一个精密的铰链式关节,由骨头、韧带和肌腱共同构成,像一个高精度的轴承。当您脚掌向内过度翻转(内翻损伤,占绝大多数)时,脚踝外侧的那些“绳索”——也就是韧带,会被极度牵拉甚至撕裂。
韧带是什么?它是连接骨头与骨头的强韧纤维组织,是关节主要的稳定结构。它不像肌肉那样富有弹性,一旦被过度拉长或撕裂,就很难自己恢复到原来的紧致状态。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很多人认为“骨头没断就没事”,但真正的隐患往往在于这些软组织的损伤。一次严重的崴脚,可能导致外侧韧带(主要是距腓前韧带)的部分撕裂甚至完全断裂。如果得不到妥善的修复,这条原本紧绷的“绳索”就会变得松弛,就像一根被拉长了的橡皮筋,再也无法有效地锁紧脚踝关节。
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开始了:韧带松弛 → 关节稳定性下降 → 更容易再次崴脚 → 韧带进一步受损 → 关节更不稳定…… 这就形成了“习惯性崴脚”。此外,崴脚时还可能伴随软骨的微小损伤、本体感觉(关节感知自身位置和运动的能力)下降等问题,这些都是日后痛苦的来源。
二、崴脚后,千万别再做这些“傻事”!
很多流传甚广的崴脚处理方法,其实是错误的,甚至会加重伤势。
1、错误一:立即使劲揉搓和热敷。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有害的做法。在急性期,破裂的血管正在出血,组织正在发炎肿胀。此时揉搓会加剧出血和软组织损伤,而热敷会扩张血管,让肿胀和瘀血变得更严重。
2、错误二:坚持走路,活动脚踝。“活动开就好了”是另一个危险的念头。在损伤初期,任何不必要的活动和负重都会持续刺激受伤的韧带,阻碍它的愈合,甚至将部分撕裂变成完全断裂。
3、错误三:喷点药酒就算了。许多药酒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但这同样适用于急性期之后。在刚扭伤的24-48小时内使用,相当于“火上浇油”,加重肿胀和疼痛。
三、崴脚后,正确的“黄金三步曲”——-POLICE原则
现代医学对于急性扭伤的处理,已经从上世纪的RICE原则进化到了POLICE原则。请务必牢记:
1. P(Protection:保护)
立即停止一切活动,保护受伤的脚踝,避免二次伤害。视损伤严重程度,可能需要使用护踝、支具甚至拐杖来帮助行走。
2. OL(Optimal Loading:适当地负重)
这是新理念的核心!过去强调完全休息(Rest),但现在发现,在保护之下尽早进行无痛范围内的、适度的负重和活动,有利于韧带愈合、防止肌肉萎缩和刺激本体感觉恢复。但这必须在专业指导下进行,例如在疼痛允许时,尝试用脚后跟轻轻点地站立。
3. I(Ice:冰敷)
在伤后的24-48小时内,冰敷是至关重要的。用毛巾包裹冰袋,每次敷在肿痛最明显的部位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5次。冰敷能有效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出血和疼痛。
4. C(Compression:加压包扎)
使用弹性绷带从脚趾远端向小腿近端进行包扎。压力要适中,以能提供支撑感但又不会导致脚趾发麻、变紫为度。加压可以帮助限制肿胀。
5. E(Elevation:抬高患肢)
休息时,尽可能将受伤的脚踝抬高,使其位置超过心脏水平。这可以利用重力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是减轻肿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切记: 如果崴脚后出现无法站立、疼痛剧烈、肿胀迅速且严重,或者脚踝外观出现明显畸形,请立即就医,排除骨折和韧带完全断裂的可能。
四、那些烦人的“后遗症”有哪些?
如果早期处理不当,您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甚至几年里面临以下问题:
1、习惯性崴脚:这是最常见的后遗症。走在不平的路上,甚至正常走路都可能突然“故伎重演”,因为脚踝的稳定锁扣(韧带)已经失效了。
2、慢性疼痛和肿胀:脚踝可能长期处于一种隐痛、酸胀的状态,尤其是天气变化或活动增多时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受损的韧带和关节囊形成了慢性炎症。
3、关节僵硬和活动受限:由于长期不敢活动或瘢痕组织形成,脚踝可能会变得僵硬,下蹲或勾脚尖、绷脚尖的范围会变小。
4、创伤性关节炎:这是最严重的远期后遗症。当年崴脚时可能同时损伤了关节软骨,加上后期因不稳定而反复的微小创伤,会加速软骨磨损,导致关节提前“老化”,出现骨关节炎,表现为持续性的疼痛、肿胀和活动障碍。
五、康复:告别后遗症的关键一步
很多人觉得不疼了就是好了,但这只是愈合的第一阶段。真正的“治愈”是功能的恢复,尤其是稳定性和本体感觉的恢复。 因此,系统的康复训练至关重要。
1、早期(炎症期后):恢复活动度。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主动地进行脚踝的勾脚、绷脚和绕环活动,就像用脚趾在空中写字母一样。
2、中期:强化肌肉力量。这是重建稳定性的核心。
抗阻勾脚/绷脚:用弹力带套在脚上,进行勾脚和绷脚的动作,对抗阻力。
提踵训练:扶着墙,缓慢地抬起脚后跟,再缓慢放下,强化小腿后侧肌群。
3、后期:重建平衡感(本体感觉)。这是预防再次崴脚的“神技”。
单腿站立:尝试用伤脚单腿站立,从睁眼到闭眼,逐渐增加难度。
不平衡平面站立:站在枕头或平衡垫上单腿站立,挑战脚踝的稳定和控制能力。
结语
崴脚,是一次身体发出的严厉警告。它提醒我们,这个承载全身重量的精密关节需要被认真对待。请摒弃“忍忍就过去”的旧观念,从第一次崴脚开始,就采取科学、规范的处理和康复。这不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肿痛,更是为了投资您未来的健康,让您能继续稳健地行走在人生的每一步路上。记住,对脚踝好一点,它才会陪你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