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中,麻醉医生在盯着什么屏幕?
手术中,麻醉医生在盯着什么屏幕?
李佳 河南省肿瘤医院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手术室的大门缓缓关闭,门上的红灯亮起,标志着一场生命守护战的开始。门外,是家属焦灼的等待与无尽的期盼;门内,是一个由外科医生、护士和麻醉医生组成的精密团队,在无影灯下协同作战。在公众的普遍认知里,手术的主角无疑是那双在病灶上精雕细琢的“外科之手”。然而,在手术台的另一头,通常被层层帷帘隔开的“床头”,有一位始终静坐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关键人物——麻醉医生。
他们面前,不是一个单一的屏幕,而是一个由多种监测设备共同构成的、信息高度密集的“生命体征指挥中心”。这些屏幕上跳跃的数字、蜿蜒的曲线、闪烁的指示灯,共同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生命监护网,而麻醉医生,就是这张网的忠实守望者。他们的工作,远非“打一针”那么简单,他们是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生理功能的“总调控师”和“生命守护神”。今天,就让我们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走进麻醉医生的视角,看看他们究竟在盯着什么,以及这些信息背后,关乎生命的深刻含义。
第一块屏幕:生命基石——心电图、血压与血氧饱和度
这是麻醉医生监控界面的核心,是生命体征最直观的体现。
1. 心电图(ECG)屏幕:
那条规律跳动的绿色或红色波形,是心脏的电活动日记。麻醉医生关注的,远不止是心跳次数。他们像心脏的“译码者”,仔细审视着每一个波峰与波谷。
心率: 屏幕上方最显眼的数字。过快(心动过速)可能提示麻醉过浅、血容量不足、缺氧或药物反应;过慢(心动过缓)则可能源于麻醉药物抑制、迷走神经反射或心脏传导系统本身的问题。
心律: 这是关键中的关键。波形是否规整?有没有出现不该有的“早搏”(期前收缩)?是否会突然变成混乱无序的“房颤”,或是致命性的“室颤”?任何一丝一毫的节律异常,都可能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麻醉医生必须第一时间识别、判断其性质与危险程度,并采取干预措施,如调整麻醉用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甚至准备电除颤。
ST段与T波: 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特别是冠心病的患者,这两个部分的细微变化至关重要。ST段的压低或抬高,可能预示着心肌正在缺血甚至梗死。在非心脏手术中,及时发现这种“沉默的”心肌缺血,是麻醉医生守护患者围术期安全的重要职责。
2. 血压(BP)屏幕:
血压是血液流动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是器官灌注的驱动力。它通常以两个数值显示:收缩压(高压)和舒张压(低压)。
监测方式: 通常有无创血压(NIBP,袖带定期自动充气测量)和有创动脉压(IBP,通过穿刺桡动脉等部位直接测量)两种。有创血压监测能提供连续、实时的血压波形和数值,对于重大手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至关重要。那条随着心跳实时搏动的红色波形,其形态、高低和随呼吸的变异,都能为麻醉医生提供关于心脏收缩能力、血管张力及血容量的丰富信息。
异常解读: 血压过低(低血压),意味着重要器官(如大脑、心脏、肾脏)的血液供应可能不足,长时间可导致不可逆的损伤,原因可能包括麻醉药物血管扩张、失血、过敏或心功能抑制。血压过高(高血压),则会增加心脏负荷和手术创面出血风险,可能源于麻醉过浅、疼痛刺激或患者本身的高血压病。麻醉医生的任务,就是通过精准的液体输注和血管活性药物(如升压药或降压药)的使用,将血压维持在一个满足机体需求的“理想范围”内。
3. 血氧饱和度(SpO₂)屏幕:
那个通常在95%到100%之间波动的数字,是监测氧合功能最简单、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代表血液中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的比例。
意义: 这个数值是人体氧气供应链条的“末端验收报告”。一旦它开始持续下降(低于90%即为危险信号),说明从肺部吸气到氧气进入血液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了问题。麻醉医生必须立刻启动“排查程序”:是麻醉机或呼吸回路故障?是气管导管位置不对或堵塞?是患者出现了肺水肿、气胸?还是发生了肺血管栓塞?
波形: 血氧饱和度监测通常也附带一个容积脉搏波波形。这个波形不仅能佐证数值的可靠性,其形态和随呼吸的变化也能间接反映血容量状态和外周循环情况。
第二块屏幕:呼吸命脉——麻醉机与呼吸参数屏幕
如果说循环系统是河流,那么呼吸系统就是空气的泵站。麻醉医生通过麻醉机,完全接管了患者的呼吸功能。
1. 麻醉机屏幕:
这里显示着麻醉呼吸机的核心设置与实时反馈。
通气模式: 是容量控制通气(VCV)还是压力控制通气(PCV)?设定的潮气量(每次呼吸送入肺的气体量)和呼吸频率是多少?
气道压力: 这是极其关键的参数。屏幕上会显示峰值压力、平台压力。压力过高,警示着气道可能存在梗阻、支气管痉挛,或者肺本身的顺应性下降(如“铁肺”);压力过低,则可能意味着呼吸回路存在漏气,最危险的情况是气管导管滑出。
吸入与呼出气体浓度: 屏幕会清晰地列出患者吸入的氧气浓度(FiO₂),以及呼出的二氧化碳(EtCO₂)、吸入和呼出的麻醉气体浓度。这实现了对呼吸管理的精细化控制。
2. 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₂)分压监测:
这是现代麻醉中不可或缺的“守门神”。它通过监测患者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形成一个连续、规律的矩形波形——二氧化碳波形图。
意义一:确认导管位置。 气管导管一旦成功插入气管,立刻就能监测到规律的二氧化碳波形,这是确认导管在气道内而非食道的“金标准”。
意义二:反映通气是否充分。 EtCO₂的数值直接反映肺泡通气的有效性。数值异常升高,可能意味着通气不足、二氧化碳潴留;数值突然降低,则可能预示着最危急的情况之一——肺栓塞(血栓或气栓)、循环骤停或者呼吸回路完全脱落。
意义三:监测代谢与循环。 二氧化碳的产生量与机体代谢成正比,其波形形态的变化也能间接反映心输出量的改变。
第三块屏幕:深度与肌肉——麻醉深度与肌松监测
麻醉的理想状态是患者无痛、无意识、无记忆,同时肌肉松弛以满足手术需要。但这需要精确的“滴定”,过深或过浅都有风险。
1. 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屏幕:
这是一个将复杂的脑电图信号处理转化为0到100之间简单数字的监测工具。
解读: 100代表完全清醒,0代表脑电静止(平直线)。对于全身麻醉,麻醉医生通常会将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这个范围被认为既能保证足够的麻醉深度(避免术中知晓),又能避免麻醉药物过量。当手术刺激增强(如切皮、剥离)时,BIS值可能会升高,提示需要加深麻醉;在刺激减弱期,则可能需调浅麻醉以促进术后快速苏醒。
2. 肌松监测屏幕:
通过刺激特定外周神经(如尺神经),观察相应肌肉(如拇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来评估神经肌肉阻滞的程度。
意义: 确保手术所需的肌肉松弛度,特别是在腹部、胸腔等需要良好手术视野的手术中。同时,更重要的在于判断肌松作用的消退情况,指导麻醉医生在手术结束时使用拮抗药物,确保患者能够安全、及时地恢复自主呼吸,防止术后呼吸抑制的发生。
第四区域:综合信息与药物输注平台
除了上述专门的监测屏幕,麻醉医生的工作区还包括:
生理监护仪主界面: 综合显示所有核心参数,并设有报警界限。任何参数超出安全范围,监护仪会立即发出视觉和听觉警报。
麻醉信息管理系统(AIMS): 这是一个电子化记录平台,麻醉医生在此记录下所有给药、输液、生命体征变化、手术关键步骤和突发事件。它不仅是医疗文书,更是进行临床决策回顾和质量改进的宝贵数据库。
靶控输注(TCI)泵屏幕: 在精准麻醉理念下,许多静脉麻醉药通过TCI泵以计算机控制的速率输注,屏幕显示着目标血浆或效应室浓度,实现了麻醉给药的“定量巡航”。
守望者的艺术:从数据到决策
然而,仅仅盯着屏幕是远远不够的。麻醉医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将冰冷的数字与患者具体的生理状态、手术进程紧密结合,进行综合研判与超前干预。
他们的大脑在高速运转:
关联分析: 血压下降的同时,心率是增快还是减慢?这有助于判断是容量不足还是心功能问题。血氧饱和度下降时,气道压力和二氧化碳波形有何变化?这能帮助定位问题是出在肺内还是呼吸回路。
趋势预判: 一个有经验的麻醉医生,不会等到血压已经降到危险值才处理。他们会观察血压缓慢下降的趋势,在它进入临界区前就提前干预,比如加速补液或给予小剂量升压药。他们能通过手术步骤(如即将剥离肿瘤、阻断大血管)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出血或循环波动,并提前做好准备。
全局掌控: 他们的视线会不时离开屏幕,扫视手术野,观察出血量;检查输液通道是否通畅;倾听外科医生的对话,了解手术进展;关注手术巾下的患者,有无异常体动。他们还要根据时间,规划着麻醉药物的使用,确保患者在手术结束时能平稳、舒适地醒来。
结论:超越屏幕的生命守护
当手术顺利结束,外科医生完成最后一步缝合,他们的主要工作或许告一段落。但对麻醉医生而言,挑战尚未结束。他们需要精准调控,让患者从深度麻醉状态平稳“着陆”;他们要将患者安全护送至复苏室,并向复苏室护士详细交班;他们要继续关注患者直至完全清醒,生命体征平稳。
因此,麻醉医生面前的那些屏幕,不仅仅是显示数据的仪器。它们是通往患者体内世界的窗口,是生命之火燃烧状况的晴雨表,是连接麻醉医生智慧与患者安危的神经中枢。那上面每一条蜿蜒的曲线,每一个跳动的数字,都是生命在与医生进行着无声而至关重要的对话。
在无影灯照亮外科医生精湛技艺的同时,在手术台的床头,正有一位专注的守望者,他的目光穿透屏幕,与数据共舞,与风险赛跑,牢牢守护着生命最基本的韵律。他们,是手术室里真正的“生命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