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术后怎么补营养?避开 3 个饮食误区,吃对才有助恢复
胃癌患者术后怎么补营养?避开 3 个饮食误区,吃对才有助恢复
常素英 林州市食管癌医院
胃癌手术会对患者的消化系统造成一定损伤,术后身体处于较为虚弱的状态,充足且均衡的营养补充对于伤口愈合、身体机能恢复以及后续治疗的耐受度都至关重要。然而,很多患者及家属在术后营养补充方面存在诸多困惑,甚至因陷入饮食误区,不仅没达到补充营养的目的,还加重了身体负担。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解答胃癌患者术后如何科学补充营养,同时指出需要避开的 3 个常见饮食误区,帮助患者吃对营养,加快恢复进程。
一、术后营养补充:身体恢复的 “关键引擎”
胃癌术后,患者的胃容量缩小、消化酶分泌减少,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大幅下降,同时手术创伤也会使身体处于高代谢状态,对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需求显著增加。此时,科学的营养补充就像身体恢复的 “关键引擎”,发挥着多重重要作用。
从伤口愈合来看,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术后充足的蛋白质摄入能够为伤口修复提供充足的 “原材料”,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伤口愈合,减少感染风险。比如,当患者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后,身体能更快地合成胶原蛋白,帮助缝合的伤口更好地愈合,缩短恢复时间。
在身体机能恢复方面,合理的营养补充可以为身体各项器官的正常运转提供能量支持。术后患者常出现乏力、精神不振等情况,通过摄入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搭配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能够逐步恢复患者的体力,改善精神状态,让患者更快地恢复日常活动能力,如自行下床行走、洗漱等。
此外,对于需要进行术后辅助治疗(如化疗、放疗)的患者,良好的营养状况能提高身体对治疗的耐受度。治疗过程中,化疗药物、放疗射线可能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定损伤,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白细胞降低等不良反应。充足的营养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轻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帮助患者更好地完成治疗周期,提高治疗效果。
二、避开这 3 个饮食误区,营养补充不 “跑偏”
在术后营养补充过程中,很多患者及家属因缺乏专业知识,容易陷入以下 3 个饮食误区,不仅影响营养吸收,还可能引发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阻碍身体恢复。
误区一:“术后要大补,多吃高蛋白、高脂肪食物”
部分患者及家属认为,术后身体虚弱,需要 “大补特补”,于是大量给患者食用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如甲鱼、海参、肥肉、油炸食品等。但实际上,术后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尚未恢复,消化酶分泌不足,对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消化能力较弱。过量摄入这类食物,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引发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甚至可能影响伤口愈合。
比如,有些患者术后过早、过多食用甲鱼,由于甲鱼富含蛋白质且质地相对坚韧,患者难以消化,食用后出现严重腹胀,不仅无法吸收营养,还影响了后续其他食物的摄入。正确的做法是,术后蛋白质的补充应遵循 “循序渐进、适量适度” 的原则,从易消化的优质蛋白质开始,如鸡蛋羹、牛奶、鱼肉泥、豆腐等,根据患者的消化情况逐渐增加摄入量和蛋白质种类。
误区二:“为了减轻胃肠负担,只吃流质、半流质食物”
术后初期,患者的胃肠道功能较弱,医生通常会建议食用流质、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藕粉等),以减轻胃肠负担。但有些患者及家属却认为,只要一直吃这类食物,就能保护胃肠道,于是长期只给患者食用流质、半流质食物,迟迟不向软食、普通食物过渡。
长期单一的流质、半流质食物无法满足患者身体对多种营养素的需求,比如这类食物中膳食纤维、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 C、B 族维生素)、矿物质(如钙、铁)含量较低,长期食用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便秘、营养不良、贫血等问题,影响身体恢复。一般来说,术后 1-2 周左右,当患者消化情况良好,没有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时,就可以逐渐尝试将食物从流质、半流质过渡到软食,如软米饭、面条、蒸蛋、煮软的蔬菜等,再慢慢向普通食物过渡,以保证营养摄入的全面性。
误区三:“所有‘发物’都不能吃,过度忌口”
在民间,很多人认为术后患者不能吃 “发物”,否则会影响伤口愈合,导致病情复发,于是让患者过度忌口,如禁止食用鸡肉、鱼肉、海鲜、韭菜、大蒜等多种食物。但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所谓的 “发物” 大多是一些富含营养的食物,只要患者对这些食物不过敏,且在术后消化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适量食用不仅不会对身体恢复造成不良影响,还能补充营养。
例如,鸡肉富含优质蛋白质,且脂肪含量较低,易于消化吸收,是术后补充蛋白质的良好选择;鱼肉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益,也能为身体提供蛋白质。过度忌口会导致患者食物种类摄入过少,造成营养不均衡,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当然,对于一些确实可能引起患者不适或过敏的食物,如患者食用海鲜后出现皮肤瘙痒、腹泻等症状,则应避免食用。
三、科学补充营养:分阶段、选对食、巧搭配
胃癌患者术后营养补充应根据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情况,分阶段进行,同时注重食物的选择和搭配,确保营养均衡、易于消化吸收。
(一)术后早期(术后 1-2 周):流质、半流质食物为主
此阶段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刚刚开始恢复,胃容量较小,消化能力较弱,饮食以流质、半流质食物为主,遵循 “少量多餐” 的原则,每天进食 5-6 次,每次进食量控制在 50-100 毫升。
流质食物选择:米汤、稀藕粉、菜汁(过滤掉残渣)、果汁(稀释后饮用,避免过甜)、米汤冲蛋花、去油的肉汤、鱼汤等。这些食物质地稀薄,易于消化吸收,能为身体提供基础能量和少量水分。需要注意的是,流质食物应避免过烫或过凉,温度以 37-40℃为宜,以免刺激胃肠道。
半流质食物选择:随着患者消化能力的逐渐恢复,可从流质食物过渡到半流质食物,如稀粥(小米粥、大米粥)、烂面条、蒸蛋羹、豆腐脑、鱼肉泥(选择刺少的鱼类,如鲈鱼、鳕鱼,蒸熟后捣成泥)、土豆泥、胡萝卜泥等。半流质食物比流质食物含有更多的营养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等,能更好地满足患者身体需求。制作半流质食物时,应保证食物质地软烂、细腻,避免粗糙、坚硬的食材。
(二)术后中期(术后 2-4 周):软食为主,逐步增加食物种类
此阶段患者胃肠道功能进一步恢复,可将饮食从半流质食物过渡到软食,每天进食 4-5 次,每次进食量可增加到 150-200 毫升。
软食选择:软米饭、馒头(泡软后食用)、面条(煮得软烂)、馄饨(馅料以瘦肉、鱼肉、蔬菜为主,皮薄馅软)、清蒸鱼(如鲈鱼、带鱼,去刺后食用)、鸡胸肉(煮熟后撕成细丝或剁成肉末)、豆腐、煮软的蔬菜(如冬瓜、南瓜、西兰花、菠菜,切碎煮软)、水果(选择质地软的水果,如香蕉、苹果,可蒸熟或刮成泥后食用)等。
在这个阶段,要注意保证食物营养的均衡搭配,每餐都应包含主食(提供能量)、优质蛋白质(促进伤口愈合)、蔬菜(补充维生素、膳食纤维)。例如,午餐可以是软米饭搭配清蒸鱼和煮软的西兰花,晚餐可以是烂面条搭配鸡肉末和冬瓜汤。同时,要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过硬的食物,如油炸鸡腿、辣椒炒肉、冰镇水果、坚果等,以免刺激胃肠道,引起不适。
(三)术后后期(术后 1 个月以后):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
术后 1 个月左右,如果患者消化功能恢复良好,没有出现腹胀、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就可以逐步向普通饮食过渡。但仍需遵循 “少量多餐” 的原则,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同时注意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式。
普通饮食选择:主食可选择米饭、面条、馒头、面包等,但要注意避免过于粗糙的杂粮(如未煮烂的燕麦、玉米),以免增加胃肠负担;蛋白质方面,可选择牛肉、猪肉、羊肉、鸡蛋、牛奶、豆制品、鱼虾等多种优质蛋白质食物,保证蛋白质摄入的多样性;蔬菜和水果的选择范围也可进一步扩大,如绿叶蔬菜、番茄、茄子、橙子、葡萄等,但仍需注意烹饪方式,蔬菜以炒、煮、炖为主,避免生食。
在饮食搭配上,要注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色彩搭配,确保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例如,早餐可以是牛奶搭配面包和煮鸡蛋,午餐可以是米饭搭配红烧肉(去除过多油脂)和炒时蔬,晚餐可以是面条搭配蔬菜和豆腐,加餐可以选择水果、坚果(少量,如核桃、杏仁,磨成粉末或小块食用)等。
四、营养补充的 “小技巧”,助力更好吸收
除了分阶段科学选择食物外,掌握一些营养补充的小技巧,也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吸收营养,减轻胃肠道负担。
细嚼慢咽:术后患者的胃容量缩小,消化能力减弱,细嚼慢咽显得尤为重要。每口食物应咀嚼 20-30 次,将食物充分磨碎,与唾液充分混合,这样不仅能减轻胃肠道的消化负担,还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同时,细嚼慢咽还能避免进食时吞咽过多空气,减少腹胀的发生。
规律进食:保持规律的进食时间,每天固定时间进食,有助于维持胃肠道的正常蠕动节律,促进消化液的规律分泌,提高食物的消化吸收效率。避免暴饮暴食或长时间空腹,以免打乱胃肠道的正常功能。
注意食物温度:术后患者的胃肠道对温度较为敏感,食物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不适。因此,食物温度应以温热为宜,一般控制在 37-40℃,避免食用过烫或过凉的食物,如刚出锅的热汤、冰镇饮料等。
观察身体反应,及时调整: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恢复情况不同,对食物的耐受度也存在差异。在术后营养补充过程中,患者及家属应密切观察患者食用某种食物后的反应,如是否出现腹胀、腹泻、腹痛、恶心等不适症状。如果出现不适,应及时停止食用该食物,并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调整饮食方案。
总之,胃癌患者术后营养补充是一个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过程,需要避开常见的饮食误区,根据身体恢复情况分阶段选择合适的食物,并注重食物的搭配和进食技巧。只有吃对营养,才能为身体恢复提供充足的动力,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如果在营养补充过程中遇到困惑,建议及时咨询医生或专业营养师,获取个性化的营养指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