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药师提醒:这些药物和食物是‘危险搭档’!
“是药三分毒?药师提醒:这些药物和食物是‘危险搭档’!
赵异葩,开封市中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
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它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潜藏着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可能性。任何一种药物,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在发挥其治疗作用的背后,都伴随着或多或少的副作用风险。然而,许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毒性”或者说风险,常常在我们不经意间的饮食搭配中被急剧放大。当某些药物与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饮料甚至保健品相遇时,它们可能会从“治病良方”转变为“健康杀手”。作为您身边的用药安全守护者,药师提醒大家,了解这些药物与食物的“危险搭档”,是安全用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首先,让我们深入理解为什么“是药三分毒”。药物进入人体后,需要通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来发挥作用并被清除。药物的治疗作用通常是通过改变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来实现的,比如抑制某种酶、阻断某个受体或调节某种生理通路。然而,这种干预往往不是绝对精准的,在作用于病变部位的同时,也可能影响到正常的组织和功能,这就产生了副作用。同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有时也会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任何药物都存在着疗效与风险的双重属性。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时,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食物和饮料中的各种成分,从宏量营养素到微量成分,都可能与药物发生物理化学反应,或者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旅程,从而改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有些食物会阻碍药物的吸收,使药效大打折扣;有些则会延缓药物的代谢,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浓度异常升高,从而增加毒副作用的风险;还有一些食物本身与药物有着相似的生理作用,两者叠加可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导致身体不堪重负。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几组常见且风险较高的药物与食物“危险搭档”,了解它们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可能带来的危害。
第一对危险搭档是华法林与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华法林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口服抗凝药,常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它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从而降低血液的凝固能力。正因为如此,当患者服用华法林期间,如果大量摄入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菠菜、西兰花、生菜、甘蓝等绿叶蔬菜,以及动物肝脏、绿茶等,就会与华法林竞争作用靶点,拮抗其抗凝效果,导致国际标准化比值下降,抗凝效果减弱,大大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反之,如果患者平时规律摄入这些食物,某天突然大量减少摄入,则可能导致华法林作用增强,增加出血风险。因此,服用华法林的关键不是完全避免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而是保持每日饮食中维生素K摄入量的稳定性,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根据检测结果在药师或医生指导下调整华法林剂量。
第二对备受关注的危险搭档是他汀类药物与西柚。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是调节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基石药物。而西柚及其果汁中含有呋喃香豆素类物质,这类成分能够强力抑制肠道中一种名为CYP3A4的代谢酶。这种酶正是许多他汀类药物在体内代谢的关键酶。当CYP3A4酶被抑制后,他汀类药物的代谢速度显著减慢,血药浓度可能飙升数倍甚至十几倍,极大增加了肌肉毒性(表现为肌肉疼痛、无力)和肝损伤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抑制作用可持续长达二十四小时以上,即使间隔服药也无法完全避免。因此,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尤其是经CYP3A4代谢的他汀,应完全避免食用西柚及相关制品。除了他汀类药物,西柚还会影响其他多种经CYP3A4代谢的药物,如某些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免疫抑制剂等,都需要格外警惕。
第三对危险搭档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富含酪胺的食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一类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如早期的苯乙肼、异卡波肼等,虽然新型抗抑郁药已广泛应用,但这些老药仍在特定情况下使用。单胺氧化酶是体内分解酪胺等单胺类物质的关键酶。酪胺是一种具有升压作用的物质,天然存在于多种食物中。当单胺氧化酶被抑制时,若大量摄入富含酪胺的食物,如陈年奶酪、腌制肉类、发酵豆制品、啤酒、红酒、酵母提取物等,酪胺就无法被有效分解,在体内蓄积,引起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可能导致血压急剧升高,出现剧烈头痛、心悸、恶心呕吐,甚至引发高血压危象、脑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因此,服用这类药物的患者必须严格遵守饮食限制,避免摄入高酪胺食物。
第四对危险搭档是某些抗生素与奶制品、钙铁补充剂。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沙星)会与牛奶、酸奶、奶酪等奶制品以及钙片、铁剂中的钙、镁、铝、铁等多价金属离子形成不溶性络合物。这种络合物无法被肠道吸收,会随粪便排出,导致抗生素的生物利用度大幅下降,血药浓度不足,严重影响抗感染治疗效果。为避免这种相互作用,应在服用这些抗生素前两小时或服药后四至六小时再摄入奶制品或补充剂,确保药物有足够时间被充分吸收。
第五对危险搭档是利尿剂与富含钾的食物。某些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氨苯蝶啶,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降压药,如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会减少钾的排泄,导致血钾水平升高。如果患者在服用这些药物期间,又大量摄入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橙子、土豆、西红柿、深绿色叶菜等,或者使用低钠盐(常以氯化钾代替部分氯化钠),就可能引起高钾血症。轻度高钾血症可能无症状,但严重时会导致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危及生命。因此,服用这类药物的患者需定期监测血钾水平,并适当控制高钾食物的摄入量,避免血钾过度升高。
第六对危险搭档是对乙酰氨基酚与酒精。对乙酰氨基酚是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广泛用于感冒药和止痛药中。它在体内的代谢主要依靠肝脏,其中一条代谢途径会产生少量有毒的中间代谢产物N-乙酰苯醌亚胺,正常情况下,这种有毒物质会迅速被肝脏内的谷胱甘肽结合而解毒。然而,长期大量饮酒会诱导肝脏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使对乙酰氨基酚更多地向这条有毒代谢途径转化,同时酒精消耗还会降低肝脏内谷胱甘肽的储备。这样一来,服用常规剂量甚至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时,有毒代谢产物大量生成且无法被及时清除,就会导致严重的肝细胞坏死,引发急性肝损伤甚至肝功能衰竭。因此,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期间及前后都应严格避免饮酒,对于有长期饮酒史或酒精性肝病的患者,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更需格外谨慎。
除了上述几对典型组合外,还有一些需要警惕的相互作用:服用降压药期间要慎用甘草,因为甘草中的甘草酸具有水钠潴留和排钾作用,可能拮抗降压效果并导致低钾血症;服用甲状腺素制剂如左甲状腺素钠时,应避免与高纤维食物、豆制品、咖啡同时摄入,需间隔至少四小时,否则会影响吸收;服用磺脲类降糖药时饮酒,可能增强其降糖作用,引发危险的低血糖反应;服用抗焦虑药如地西泮期间饮酒,会加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导致过度镇静、呼吸抑制等严重后果。
面对这些潜在的“危险搭档”,我们该如何保障自己的用药安全呢?
首先,树立主动告知的意识。在医生开具处方或药师发放药品时,主动告知自己的饮食习惯、常吃的保健品、饮酒情况等,以便专业人员评估潜在相互作用风险。
其次,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是【药物相互作用】和【注意事项】栏目,了解该药与食物、饮料的可能相互作用,并严格遵守相关建议。
第三,咨询专业药师。在不清楚某种药物与食物是否存在相互作用时,不要凭猜测自行决定,应咨询医院或药房的执业药师,获取专业指导。
第四,保持用药与饮食的合理时间间隔。当不确定是否存在相互作用时,将服药与进食时间错开一到两小时通常是较为安全的做法。
第五,避免用酒、茶、咖啡、果汁等送服药物。最安全的方式是用适量白开水送服。
第六,不要随意自行加用保健品。很多保健品中的成分也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在使用前应咨询专业人士。
第七,了解自身的疾病状态。肝肾功能不全、老年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对药物相互作用的敏感性可能更高,需要更加个体化的用药指导。
总之,“是药三分毒”提醒我们既要相信药物的治疗力量,也要敬畏其潜在风险。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是临床用药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通过提高认识,主动学习,咨询专业人士,我们完全能够规避这些“危险搭档”的陷阱,让药物真正成为我们健康的守护者,而非健康的隐患。安全用药,从了解这些看不见的相互作用开始,让我们携手共同构筑一道坚实的用药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