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不只是感染在“作祟”
发烧,不只是感染在“作祟”
王典 唐河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发烧,不只是感染在 “作祟”
深夜的儿科急诊室里,新手妈妈林女士抱着怀里滚烫的宝宝急得掉眼泪。“医生,孩子烧到 39 度,是不是细菌感染?快用抗生素吧!” 可检查结果却让她意外 —— 宝宝既没有感冒,也没有发炎,只是因为穿了三层棉衣盖着厚被子,闷出了 “捂热综合征”。
其实,像林女士这样的困惑很常见。当体温计的数字攀升,家长们第一反应往往是 “孩子被感染了”。但发烧更像身体的 “信号灯”,可能亮起的原因有很多,感染只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
一、感染性发烧:免疫系统的 “常规战役”
张奶奶发现刚满周岁的小孙子乐乐突然发烧,脸蛋红扑扑的,还一个劲揉耳朵。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中耳炎,需要用抗生素。这是典型的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 —— 当细菌突破耳道的防御,免疫系统立刻启动 “升温模式”,用高温抑制细菌繁殖。
病毒感染则更常见。比如每年秋冬季节,幼儿园里总会爆发流感,孩子们一个个烧得蔫蔫的,还伴随着咳嗽流涕。还有让家长们闻之色变的手足口病,发烧的同时,手心脚心会冒出小疹子。这些都是病毒入侵后,身体打响的 “防御战”。
不过感染性发烧也有规律可循。通常会伴随着明显的 “生病信号”:感冒时会鼻塞,肺炎时会咳喘,尿路感染时孩子排尿会哭闹。如果发烧超过三天不退,或者体温忽高忽低,就得及时就医,让医生判断是该用抗生素,还是靠自身免疫力扛过去。
二、非感染性发烧:那些 “意想不到” 的原因
上周刚带宝宝接种过疫苗的王女士,发现孩子有点低烧。社区医生告诉她,这是疫苗在 “激活” 免疫系统,就像演习时拉响的警报,属于正常反应。果然两天后,宝宝的体温就恢复了正常。
夏天带娃更要警惕 “脱水热”。李妈妈的女儿连续几小时玩耍后,小脸烧得通红,嘴唇却干巴巴的。医生说这是出汗太多没及时补水导致的,喝了口服补液盐后,孩子的体温慢慢降了下来。这种发烧常在高温天气出现,只要补足水分就能缓解。
还有些特殊情况容易被忽视。比如宝宝摔到头后,额头起了个大包,第二天有点低烧,这可能是身体在吸收淤血时产生的 “吸收热”。刚做完小手术的孩子,也可能在术后一两天内出现低烧,通常不用特殊处理就会自行消退。
最需要警惕的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发烧。五岁的朵朵连续发烧一周,手指关节有点肿,眼睛也红红的。医生检查后确诊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这是免疫系统 “认错了目标”,开始攻击自身组织。这类发烧持续时间长,还会伴随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必须及时治疗。
三、学会分辨:给家长的实用指南
当孩子发烧时,别急着给孩子喂药,先观察这几点:
看精神状态最关键。如果孩子烧到 38.5 度,却还能玩玩具、吃零食,说明情况不严重;要是烧到 38 度就蔫得只想睡觉,哪怕体温不算太高,也要重视。
注意伴随症状。发烧时咳嗽流涕,可能是感冒;尿频尿痛,要查尿常规;耳朵疼、拽耳朵,可能是中耳炎。但如果只是单纯发烧,没有其他不舒服,就要想想是不是穿太多、刚接种过疫苗。
体温变化也有学问。感染引起的发烧往往反复无常,吃了退烧药也容易反弹;而非感染性发烧,比如捂热导致的,减少衣物后半小时就会明显降温。
家里常备的体温计要会用。三个月以下的宝宝最好测直肠温度,更准确;大孩子测腋下温度方便又安全。耳温枪受操作影响大,测的时候要把耳朵向后拉,让探头对准鼓膜。
四、科学应对:发烧时该做和不该做的事
体温在 38.5 度以下,孩子精神还好的话,不用急于退烧。可以减少衣物,让热量散发出去;多喝温水,避免脱水。但别用酒精擦身,那会刺激孩子娇嫩的皮肤,还可能导致酒精中毒。
超过 38.5 度可以用退烧药。两个月以上的宝宝能用对乙酰氨基酚,六个月以上可以用布洛芬,按照体重计算剂量,两次用药间隔至少四小时。别迷信 “物理降温”,贴退热贴、擦温水澡效果有限,还可能让孩子不舒服。
这些情况必须立刻去医院:新生儿(28 天内)发烧超过 38 度;发烧持续三天不退;烧的时候抽搐、呼吸困难;孩子精神差,总想睡觉或者哭闹不止。就医时要告诉医生,发烧从什么时候开始,最高到多少度,吃了什么药,有没有其他症状,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更快判断病情。
发烧不是洪水猛兽,而是身体在传递信息。它可能是感染来袭的信号,也可能是环境不适的提醒。作为家长,既要保持警惕,不忽视危险信号,也不必过度焦虑,学会观察和分辨,才能给孩子最恰当的照顾。如果拿不准,及时咨询医生,永远是最稳妥的选择。毕竟,每个孩子的 “发烧密码” 都需要耐心解读,而这份耐心,正是守护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