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总 “嗡嗡响”?教你缓解耳鸣的实用小妙招
耳朵总 “嗡嗡响”?教你缓解耳鸣的实用小妙招
张国超 光山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在寂静的深夜,当周围的喧嚣渐渐褪去,耳边却突然响起一阵挥之不去的 “嗡嗡声”;在专注工作时,那恼人的 “滋滋声” 突然闯入脑海,打断思路;在想要入睡时,“蝉鸣声” 却越来越清晰,让人辗转难眠…… 如果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么你可能正在被耳鸣困扰。
耳鸣作为一种常见的听觉异常症状,正悄然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据统计,全球约有 15% 的成年人受到不同程度耳鸣的困扰,其中部分人因症状持续而影响睡眠、情绪甚至日常生活。但很多人对耳鸣存在误解,认为它是一种 “治不好的顽疾”,其实只要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大多数耳鸣都能得到有效缓解。
认识耳鸣:并非独立疾病,而是身体的 “信号弹”
耳鸣是指在没有外部声源的情况下,在耳内或颅内听到声音的感觉。这些声音可以是嗡嗡声、蝉鸣声、嘶嘶声、铃声等,强度和频率因人而异,有的间歇出现,有的持续存在。值得注意的是,耳鸣本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潜在原因引起的症状,就像身体发出的 “信号弹”,提示我们需要关注健康状态。
从医学角度看,耳鸣的发生与听觉系统的异常活动密切相关。人体的听觉过程需要内耳、听神经和大脑皮层的协同工作,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耳鸣。例如,内耳的毛细胞负责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若毛细胞受损或老化,就可能产生异常放电,引发耳鸣;长期精神紧张会导致大脑皮层过度兴奋,也可能诱发耳鸣。
揪出耳鸣诱因:这些因素你可能中招了
耳鸣的诱因复杂多样,既有生理因素,也有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了解常见诱因,才能针对性地预防和缓解。
生理性因素是引发耳鸣的常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内耳毛细胞会自然老化,听觉功能逐渐下降,不少中老年人会出现持续性耳鸣,这属于老年性听力退化的伴随症状。此外,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波动,也可能出现耳鸣,通常还伴有潮热、失眠等症状。
病理性因素不容忽视。耳部疾病是导致耳鸣的主要元凶,如中耳炎、外耳道炎等炎症会引起耳道充血肿胀,影响声音传导,进而引发耳鸣;突发性耳聋患者常伴有耳鸣,多为单侧,且耳鸣程度与听力损失程度相关;听神经瘤等耳部肿瘤会压迫听神经,导致持续性耳鸣,这类耳鸣通常需要通过医学检查才能发现。除了耳部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诱发耳鸣,高血压会导致内耳血管压力升高,影响内耳血液循环,进而引发耳鸣;糖尿病可能损伤内耳神经和血管,导致听觉功能异常。
环境因素对耳鸣的影响日益凸显。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如工厂工人、机场地勤人员等,噪音会持续刺激内耳毛细胞,导致毛细胞受损,引发噪音性耳鸣。即使是短期的强噪音暴露,如演唱会、鞭炮声等,也可能导致暂时性耳鸣,若反复暴露,可能发展为永久性耳鸣。此外,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环境中,如高压工作者、学生群体等,精神压力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听觉系统的正常功能,诱发耳鸣。
生活习惯因素也会加重耳鸣。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过度疲劳,影响内耳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诱发或加重耳鸣;吸烟会导致内耳血管收缩,减少内耳血液供应,影响毛细胞的正常代谢;过量饮酒会刺激内耳神经,干扰听觉系统的正常功能;长期大量饮用咖啡、浓茶等含咖啡因的饮品,可能导致神经兴奋,加重耳鸣症状。
缓解耳鸣的实用小妙招:从生活细节入手
面对耳鸣,不必过于焦虑,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和采取科学的缓解方法,多数症状都能得到改善。以下这些实用小妙招,不妨试试看。
调整生活习惯,给耳朵 “减负”
保证充足睡眠是缓解耳鸣的基础。睡眠不足会加重身体疲劳和精神紧张,进而加剧耳鸣,成年人应保证每天 7-8 小时的睡眠时间,尽量做到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睡前可通过泡脚、听轻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夜间耳鸣对睡眠的影响。
远离噪音环境能有效保护听力,预防耳鸣加重。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若因工作需要必须接触噪音,需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耳塞、耳罩等隔音装备,减少噪音对耳朵的刺激。同时,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尤其是入耳式耳机,耳机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 60%,每次佩戴时间不超过 1 小时,给耳朵足够的休息时间。
优化环境,营造 “静音” 氛围
改善生活环境的声学条件,能减少环境噪音对耳鸣的干扰。在家中或办公室可摆放绿植,绿植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噪音,改善室内声学环境;选择柔软的窗帘、地毯等软装,能减少声音反射,降低环境噪音。在安静环境中,耳鸣会更加明显,这是因为安静时大脑对耳鸣的关注度提高,此时可适当制造 “白噪音” 来掩盖耳鸣,如打开加湿器、风扇,或听雨声、海浪声等自然声音,白噪音能分散大脑对耳鸣的注意力,缓解耳鸣带来的不适感。
心理调节:给情绪 “松绑”
心理因素与耳鸣密切相关,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会加重耳鸣,而耳鸣又会进一步影响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做好心理调节至关重要。
放松训练是缓解心理紧张的有效方法。每天抽出 10-15 分钟进行深呼吸训练,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慢慢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缓缓呼气,重复几次,能有效放松身心,减轻精神压力。冥想也是不错的选择,通过专注于呼吸或某个意象,让大脑从杂念中抽离,缓解焦虑情绪,进而减轻耳鸣症状。
培养兴趣爱好能转移对耳鸣的注意力。参与绘画、书法、钓鱼等轻松的活动,让身心投入其中,减少对耳鸣的关注。与家人朋友多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获得情感支持,也能缓解心理压力,改善耳鸣症状。
物理缓解:给耳朵 “做按摩”
适当的物理刺激能改善耳部血液循环,缓解耳鸣症状。
耳部按摩简单易行,每天可进行 2-3 次。用双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揉捏耳廓,从耳垂向上至耳尖,每次揉捏 1-2 分钟,能促进耳廓血液循环;用食指或中指轻轻按压耳屏,每次按压 5-10 秒后松开,重复 5-6 次,可刺激耳道,改善耳部不适;将手指插入外耳道轻轻旋转,然后迅速拔出,重复几次,能起到通气作用,缓解耳鸣。
鼓膜按摩能改善中耳压力,缓解耳鸣。用手掌捂住耳朵,手指放在后脑勺上,然后快速松开手掌,重复 10-15 次,通过手掌的压力变化带动鼓膜活动,改善中耳血液循环。需要注意的是,按摩时力度要适中,避免用力过猛损伤耳道或鼓膜。
饮食调理:吃出 “好听力”
合理饮食能为耳部提供营养,改善内耳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耳鸣。
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对耳部健康有益。维生素 B 族能营养神经,改善神经功能,可多吃瘦肉、鸡蛋、牛奶、全麦面包等;维生素 C 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保护内耳毛细胞,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橙子、猕猴桃、菠菜、西兰花等富含维生素 C,可适当多吃。
多吃富含锌和铁的食物。锌能维持内耳正常功能,预防听力下降,牡蛎、瘦肉、坚果等食物富含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血红蛋白能为内耳提供氧气,缺铁会导致内耳缺氧,加重耳鸣,动物肝脏、菠菜、黑木耳等富含铁,可适当补充。
避免食用加重耳鸣的食物。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花椒等,这类食物可能刺激内耳血管,加重耳鸣;控制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咖啡、浓茶、酒精等会影响神经兴奋度,加重耳鸣症状;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影响内耳血液循环,应减少盐的摄入,每天食盐摄入量控制在 5 克以内。
何时需要就医:别让小症状拖成大问题
虽然多数耳鸣通过生活调理就能缓解,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若耳鸣持续超过一周且无缓解趋势,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持续性耳鸣可能提示存在耳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需要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因。例如,突发性耳聋引起的耳鸣若能在发病后 72 小时内及时治疗,听力恢复的可能性较大,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
耳鸣伴有听力明显下降时,需尽快就医。听力下降可能是耳部疾病的重要信号,如中耳炎、听神经瘤等,及时就医能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此外,耳鸣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能与脑部疾病有关,如脑供血不足、脑部肿瘤等,应尽快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
儿童出现耳鸣时,家长应高度重视。儿童表达能力有限,若出现频繁抓耳朵、对声音反应迟钝等情况,可能是耳鸣或听力问题的表现,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避免影响语言发育和学习。
就医后,医生通常会进行耳部检查、听力测试等,必要时还会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耳部 CT、核磁共振等,以明确病因。根据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差异,如耳部炎症引起的耳鸣需进行抗炎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耳鸣需积极控制原发病;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耳鸣,可采用声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改善症状。
预防耳鸣:做好这些事,让耳朵更 “安静”
预防胜于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有效降低耳鸣的发生风险。
保护听力是预防耳鸣的关键。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长期处于噪音环境,若无法避免,应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隔音耳塞;听音乐、看电视时音量不宜过大,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尤其是入耳式耳机;尽量远离鞭炮、爆炸声等强噪音,若必须接触,应提前用手捂住耳朵或佩戴耳塞。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减少耳鸣发生。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坚持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包括内耳血液循环,有助于保护听力;学会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可通过旅游、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等方式释放压力。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很有必要。尤其是长期处于噪音环境的人群、中老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听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听力问题和耳鸣症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耳鸣虽然常见,但并不可怕。它是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提醒我们关注生活习惯和健康状态。通过了解耳鸣的诱因,采取科学的缓解方法,调整生活习惯,多数耳鸣都能得到有效改善。如果耳鸣症状持续或加重,及时就医是明智之举。让我们用心呵护耳朵,远离耳鸣困扰,享受 “安静” 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