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中暑会致命!热射病的早期症状和现场急救要点
高温中暑会致命!热射病的早期症状和现场急救要点
白亚楠,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区,主管护师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高温天气频发,中暑相关疾病的发生率显著上升。其中,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等特点。据医学统计,未经及时处理的热射病患者死亡率可高达50%,即使幸存者也常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本文将从热射病的发病机制、早期预警信号、现场急救措施和预防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公众正确认识这一夏季"隐形杀手"。
一、认识热射病:不只是普通中暑
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临床类型,医学上定义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与普通中暑不同,热射病会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其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三个关键环节:
首先是体温调节失衡。人体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当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感知体温升高时,会通过出汗和皮肤血管扩张来散热。但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这种调节机制可能失效,导致热量在体内蓄积。
其次是全身炎症反应。高温直接导致细胞损伤,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这种过度的炎症反应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微循环障碍。
最后是多器官功能障碍。持续高热会导致蛋白质变性、细胞膜稳定性破坏,进而引起脑、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损害。其中脑组织对高热尤为敏感,这也是热射病患者常出现意识障碍的原因。
临床上将热射病分为两种类型: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体质较弱人群,常在高温天气静息状态下发病;而劳力型热射病则多见于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的健康人群,如运动员、军人、建筑工人等。
二、早期识别:这些症状可能是热射病前兆
热射病的发生往往有一个渐进过程,早期识别预警信号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热射病的发展通常经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征性表现:
先兆中暑阶段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此时测量体温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8℃)。这个阶段如果及时干预,可以避免病情进展。
轻度中暑阶段症状加重,表现为面色潮红或苍白、皮肤灼热、大汗淋漓,体温升至38℃以上,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心跳加快等表现。此时患者虽然感到不适,但神志通常清醒。
当进展到热射病阶段时,会出现特征性的三联征:首先是高热,核心温度超过40℃;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为谵妄、嗜睡、昏迷、抽搐等;第三是皮肤常表现为干燥无汗,这是因为汗腺功能已经衰竭。此外,患者可能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急性肾损伤、横纹肌溶解等其他系统症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以下几类高危人群: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者;婴幼儿,因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肥胖人群,脂肪组织隔热导致散热困难;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胆碱能药、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的人群,这些药物可能干扰体温调节或水电解质平衡。
三、现场急救:黄金30分钟的处置要点
发现疑似热射病患者时,第一时间采取正确的现场急救措施至关重要。急救的核心原则是"快速降温、及时送医",具体可按以下步骤实施:
首要任务是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如果是在户外,应尽快转移到树荫下或空调房内。让患者平卧,抬高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同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援助。
降温处理是急救的关键环节。理想目标是在30分钟内将核心温度降至39℃以下。具体方法包括:脱去多余衣物,用常温(15-25℃)水喷洒或擦拭全身,重点冷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部位。可以用湿毛巾包裹冰块置于这些部位,但要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导致冻伤。如果有条件,可将患者浸入浴缸或用冷水淋浴,但水温不宜过低,以免引起寒战反而产热。
在降温过程中要密切监测体温,最好使用直肠温度计或耳温枪,因为这些部位的温度更接近核心温度。避免使用酒精擦浴,虽然酒精蒸发快,但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导致中毒,尤其对儿童风险更大。
补液治疗也很重要。如果患者意识清醒且能吞咽,可以给予含电解质的清凉饮料,如运动饮料或淡盐水。但切忌大量饮用纯水,以免引发低钠血症。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则不要强行喂水,以防误吸。
在等待救护车期间,要持续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和呼吸情况。如果出现呕吐,应将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若发生抽搐,不要强行约束患者肢体,只需移开周围危险物品,防止二次伤害。
特别提醒:不要给患者服用退热药!常见的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对热射病无效,还可能加重肝脏损伤。也不要使用掐人中、放血等民间方法,这些措施不仅无效,还会延误抢救时机。
四、医院治疗: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救治
当热射病患者送达医院后,医疗团队会启动多学科协作的抢救流程。治疗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持续降温治疗是首要任务。医院可能会采用更有效的降温措施,如冰盐水静脉输注、体腔灌洗(如胃、膀胱、腹腔等),甚至使用体外血液净化技术。研究表明,降温速度与预后直接相关,每延迟30分钟降温,死亡率增加约10%。
器官功能支持是另一治疗重点。对于出现呼吸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机械通气;肾功能受损者可能需要血液净化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者需补充凝血因子;脑水肿患者可能需要脱水降颅压等。这些支持治疗为受损器官争取恢复时间。
液体复苏和电解质管理也至关重要。热射病患者通常存在严重脱水,需要精确计算补液量和速度。补液过多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过少则无法改善器官灌注。同时要密切监测血钠、血钾等电解质水平,及时纠正失衡。
此外,医院还会进行一系列检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等实验室检查,以及头颅CT、胸部X线等影像学检查。这些检查结果不仅指导治疗,也有助于判断预后。
五、预防措施:远离热射病的有效方法
预防热射病远比治疗更重要,特别是在高温季节或高温环境中,应采取以下综合预防措施:
环境防护是基础。在高温天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尤其避开10:00-16:00这段高温时段。必须外出时,应做好防晒措施,戴宽檐帽、太阳镜,使用防晒霜。居家要注意通风降温,使用空调、电扇等设备调节室温,但要注意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
科学补水很关键。高温环境下要主动增加饮水量,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建议每小时饮用200-300ml含电解质的饮料,如淡盐水、运动饮料等。同时要观察尿液颜色,颜色过深提示饮水不足。但要避免饮用含酒精或大量咖啡因的饮料,这些物质有利尿作用,可能加重脱水。
合理调整活动强度。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运动时,要循序渐进地增加强度,给身体适应的过程。建议采取"工作-休息"交替模式,每工作30-50分钟就到阴凉处休息10-15分钟。同时要注意结伴活动,互相观察有无中暑征兆。
特殊人群需要额外关照。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在高温天气要特别加强防护。建议老年人每天至少测量两次体温,即使待在室内也要注意补水。婴幼儿不要过度包裹,要选择透气性好的衣物。慢性病患者要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增加中暑风险。
此外,要重视热习服训练。对于需要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群,可以通过有计划的热暴露来提升耐热能力。通常需要10-14天的适应期,每天在热环境中进行适度活动,让身体逐步建立对高温的耐受性。但这个过程要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避免适得其反。
六、预后与康复:不可忽视的长期影响
热射病幸存者可能面临不同程度的长期健康影响,了解这些潜在问题有助于早期干预和康复。
神经系统后遗症较为常见。约20%-30%的幸存者会出现持久的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下降等。部分患者可能有小脑性共济失调、帕金森样症状等运动障碍。这些症状可能在急性期后数月才逐渐显现,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其他器官系统也可能遗留功能障碍。肾脏损伤可能导致慢性肾病;心肌损伤可能增加远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肝脏功能异常可能持续存在;横纹肌溶解后可能出现肌肉无力等。这些器官功能的恢复情况因人而异,通常需要定期复查评估。
康复治疗对改善预后非常重要。针对神经系统后遗症,早期开始认知训练、运动疗法等康复干预可以最大限度恢复功能。心理支持也不容忽视,很多幸存者会经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要专业心理疏导。
预防再次发生同样关键。热射病幸存者对高温的耐受性可能永久性降低,因此在后续生活中要格外注意防暑降温。建议这类人群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防护方案,包括活动限制、补水计划、环境控制等。
结语
热射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急症,关键在于提高认识、早期识别和正确处理。面对日益频繁的高温天气,每个人都应该掌握基本的热射病防治知识。记住,预防胜于治疗,在高温季节要做好充分防护;一旦发现疑似热射病症状,要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只有全社会共同重视,才能有效减少这一"高温杀手"带来的危害,平安度过每一个炎炎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