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与腹泻交替:身体发出的消化系统预警信号

便秘与腹泻交替:身体发出的消化系统预警信号

王军  柘城县伯岗镇卫生院

当马桶前的体验变成一场毫无规律的 过山车”—— 今天还在为排便困难而焦虑,明天就被突如其来的腹泻打乱节奏,这种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的情况,绝非简单的 肠胃闹脾气。医学临床数据显示,约 30% 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会以这种特殊症状作为首发表现,它像一个模糊却重要的信号,提示身体内部可能正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病理变化。

肠易激综合征:功能紊乱的 情绪晴雨表

在消化内科门诊,肠易激综合征是导致排便规律紊乱的常见原因,尤其在 20-40 岁的中青年群体中高发。这类患者的肠道本身没有器质性病变,但肠道平滑肌的敏感性异常增高,就像一根被过度拉紧的琴弦,稍有刺激就会产生强烈反应。

精神压力是最常见的 触发器。当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情绪紧张状态时,大脑皮层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向肠道发送异常信号,导致肠道蠕动忽快忽慢。压力高峰期可能出现腹泻,粪便多呈糊状且伴有黏液;而情绪低落或过度关注症状时,肠道蠕动减缓,粪便在结肠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形成便秘。这种交替往往与饮食中的高纤维食物摄入不稳定、咖啡因或酒精刺激密切相关,且常在进食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内发作。

值得注意的是,肠易激综合征引起的排便异常虽会反复发作,但不会导致体重明显下降或便血,这也是它与器质性疾病的重要区别。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规律运动和必要的抗焦虑治疗,约 70% 的患者症状可得到有效控制。

炎症性肠病:黏膜损伤的 免疫战场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这两种炎症性肠病,正以逐年上升的发病率成为消化系统健康的 隐形杀手。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肠道黏膜发生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就像肠道内壁持续处于 红肿溃烂的状态,直接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和蠕动功能。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侵犯直肠和结肠,炎症多局限在黏膜层。当溃疡面渗出增多时,肠道蠕动加快,患者会出现黏液脓血便和腹泻;而当炎症导致肠管狭窄或痉挛时,又会出现便秘。这种交替往往伴有腹痛,且排便后腹痛会有所缓解。

克罗恩病则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由于肠壁增厚、肠腔狭窄,患者常出现便秘;而当病变累及小肠,影响吸收功能时,又会出现腹泻。更严重的是,克罗恩病还可能引发瘘管、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炎症性肠病引起的排便异常通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消瘦等。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沉加快、C 反应蛋白升高,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肠道黏膜的炎症、溃疡等病变。这类疾病需要长期规范的治疗,包括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结直肠肿瘤:沉默的 肠道掠夺者

结直肠肿瘤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干扰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这是因为肿瘤占据了肠腔空间,影响粪便的通过,导致便秘;而肿瘤表面的坏死、感染又可能刺激肠道,引起腹泻。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还可能出现便血、腹痛、腹部肿块、贫血、消瘦等症状。便血是结直肠肿瘤的常见症状之一,血液多与粪便混合,颜色暗红或鲜红。如果肿瘤位于直肠,还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等症状。

结直肠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早期发现并治疗结直肠肿瘤,预后较好;而晚期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则明显下降。因此,对于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便血等症状的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和有家族史的人群,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肠道菌群失调:微生态的 失衡警报

人体肠道内居住着大量的细菌,这些细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微生态系统,对维持肠道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当这个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很多,如长期使用抗生素、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过大、肠道感染等。抗生素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会破坏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导致菌群失衡。饮食中缺乏膳食纤维、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也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

肠道菌群失调时,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腹泻;而菌群代谢产物的改变又可能影响肠道蠕动,导致便秘。此外,肠道菌群失调还可能引起腹胀、腹痛等症状。

调整肠道菌群失调主要通过饮食调理和补充益生菌来实现。饮食上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食物;同时,可适当补充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以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对于严重的肠道菌群失调,可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

甲状腺功能异常:代谢紊乱的 连锁反应

甲状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的新陈代谢起着重要调节作用。当甲状腺功能出现异常时,也可能影响肠道的功能,导致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包括肠道的蠕动。此时,患者可能出现腹泻、排便次数增多等症状。而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新陈代谢减慢,肠道蠕动也会随之减慢,患者可能出现便秘。

在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早期,可能会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情况。此外,甲状腺功能异常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甲亢患者可能出现怕热、多汗、心悸、手抖、体重减轻等;甲减患者可能出现怕冷、乏力、嗜睡、体重增加、皮肤干燥等。

诊断甲状腺功能异常主要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如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等。治疗上,甲亢患者可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治疗;甲减患者则需要补充甲状腺激素进行替代治疗。

应对策略:从症状到行动的科学路径

当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情况时,首先要做的是记录症状细节:每天排便次数、粪便性状(软硬度、是否带血或黏液)、排便时是否伴随腹痛、症状与饮食和情绪的关联等。这些信息能为医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饮食调整是基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芹菜、苹果)可改善肠道蠕动,但炎症性肠病急性期需避免粗纤维;发酵食品(如酸奶、泡菜)中的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菌群,而对乳糖不耐受者应选择无乳糖制品。

及时就医进行必要检查至关重要。40 岁以上人群或有肿瘤家族史者,建议首选肠镜检查;怀疑炎症性肠病时,需结合粪便常规、血沉、C 反应蛋白等指标;而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则需排除器质性疾病后,依据罗马 诊断标准判定。

需要警惕的 危险信号包括:排便习惯改变持续超过 6 周、粪便带血或黑便、体重短期内下降 5% 以上、伴随持续性腹痛或发热。这些情况往往提示严重疾病,需立即就医。

肠道作为人体的 第二大脑,其功能紊乱从来不是孤立事件。当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时,它不仅是消化系统发出的求救信号,更可能是身体整体失衡的缩影。及时捕捉这些信号,科学应对,才能守护好我们的肠道健康,让生命的 代谢工厂持续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