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治疗不及时,会对听力造成哪些不可逆伤害

中耳炎治疗不及时,会对听力造成哪些不可逆伤害

魏璐璐  南阳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一区

生活中,不少人出现耳朵疼痛、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时,总觉得 “忍忍就好”,或是当成普通感冒引发的小毛病,随意买点药应付。可他们不知道,这种看似常见的中耳炎,若治疗不及时,会悄悄对听力发起 “不可逆攻击”,甚至可能让听力永久受损。

一、听骨链:听力传导的 “关键桥梁”,竟会被炎症 “腐蚀摧毁”

耳朵里藏着一套精密的 “声音传导系统”,听骨链就是其中的核心部件,由锤骨、砧骨、镫骨三块细小的骨头组成,它们像链条一样紧密连接,能将外界声音振动高效传递到内耳,让我们清晰感知声音。而中耳炎引发的炎症,会像 “酸雨” 一样不断侵蚀这套脆弱的 “桥梁”。

当中耳发生炎症时,会产生大量脓性分泌物,这些分泌物中含有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若炎症长期得不到控制,分泌物会持续浸泡听骨链,先破坏听骨表面的软骨和骨质,导致听骨变得脆弱易碎。比如,锤骨的头部可能被炎症腐蚀得只剩下细小的残端,砧骨与镫骨的连接部位也会因骨质破坏而松动、脱位。

更严重的是,炎症还会引发听骨之间的粘连。原本能灵活活动的听骨链,会被炎症产生的纤维组织牢牢粘在一起,就像生锈的链条无法转动。一旦听骨链出现断裂、脱位或粘连,声音就无法正常传导到内耳,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即便后续通过手术清除了炎症,已经受损的听骨也很难恢复到原本的功能,患者可能会长期处于传导性听力下降的状态,只能通过人工听骨植入等手术方式改善听力,且效果无法与健康的听骨链相比。

二、内耳:听力感知的 “核心中枢”,炎症蔓延会致其 “功能瘫痪”

如果说听骨链是 “声音传导员”,那内耳就是 “声音翻译官”,负责将听骨链传递来的振动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再传递给大脑,让我们能听懂声音。可中耳炎的炎症并不会乖乖局限在中耳,一旦突破中耳与内耳之间的 “屏障”—— 卵圆窗和圆窗,就会入侵内耳,引发内耳炎症,也就是迷路炎。

内耳的结构极其精细,充满了负责感知声音的毛细胞和传递信号的神经纤维。当炎症侵入内耳后,细菌和毒素会直接攻击毛细胞,这些毛细胞一旦受损,就无法再生。健康的毛细胞像一排排整齐的 “小刷子”,能敏锐捕捉声音振动;而受损的毛细胞会出现倒伏、断裂甚至死亡,就像 “小刷子” 被折断、扫平,无法再感知声音信号。

同时,炎症还会损伤内耳的神经纤维,影响神经信号的传递。这种内耳损伤带来的是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患者不仅会听不见声音,还可能伴随耳鸣、眩晕等症状。更可怕的是,毛细胞和神经纤维的损伤是永久性的,即使中耳炎治愈,内耳的功能也无法恢复,听力下降会伴随终身,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全聋。临床中,不少患者就是因为中耳炎拖延治疗,引发了迷路炎,最终从轻度听力下降发展成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追悔莫及。

三、鼓膜穿孔:声音传入的 “第一道门户”,长期不愈留 “永久漏洞”

鼓膜是耳朵外侧的一层薄膜,就像声音传入中耳的 “第一道门户”,能将外界声音振动准确传递给听骨链。中耳炎发作时,中耳内的压力会不断升高,炎症产生的脓性分泌物也会压迫鼓膜,导致鼓膜破裂穿孔。

很多人以为鼓膜穿孔能自行愈合,但实际上,若中耳炎反复发作,炎症持续刺激穿孔部位,鼓膜的愈合能力会逐渐下降。穿孔边缘会反复出现炎症反应,形成瘢痕组织,这些瘢痕组织会阻碍鼓膜的正常修复,导致穿孔长期不愈,形成永久性鼓膜穿孔。

永久性鼓膜穿孔会让中耳直接与外界相通,不仅会导致声音传导受阻,出现传导性听力下降,还会让细菌更容易侵入中耳,引发反复感染,形成 “穿孔 - 感染 - 再穿孔” 的恶性循环。即便后期通过鼓膜修补术修复穿孔,鼓膜的弹性和振动功能也无法完全恢复到原本状态,对听力的传导效果仍会有一定影响,无法达到健康鼓膜的水平。

四、如何避免中耳炎伤害听力?关键在 “早发现、早治疗”

看到中耳炎可能对听力造成的不可逆伤害,很多人会感到担忧。其实,只要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就能有效避免这些悲剧。

当出现耳朵疼痛(尤其是夜间疼痛加重)、耳朵流脓或有潮湿感、听力突然下降(比如听不清别人说话,总需要对方重复)、耳鸣(耳朵里出现嗡嗡声、鸣声等异常声音)、儿童频繁抓耳、哭闹、对声音反应迟钝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通过耳镜检查、听力测试等明确诊断。

确诊中耳炎后,要严格遵医嘱治疗,无论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还是需要鼓膜穿刺、鼓膜切开等手术治疗,都不能擅自停药或拖延。治疗后还要定期复查,确保炎症彻底清除,避免复发。

同时,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好预防措施:感冒时避免用力擤鼻涕,防止鼻腔分泌物进入中耳引发炎症;儿童喂奶时要注意姿势,避免躺着喂奶,防止乳汁呛入中耳;避免耳朵进水,洗澡、游泳后及时擦干耳道;不要随意用尖锐物品挖耳朵,防止损伤鼓膜,给细菌可乘之机。

中耳炎看似普通,却隐藏着损伤听力的 “大隐患”。听力一旦因中耳炎出现不可逆伤害,不仅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还可能给心理带来压力。所以,千万不要忽视耳朵发出的 “求救信号”,及时就医、规范治疗,才是保护听力的关键。